芬蘭教育已經被吵得紅火好一段時間了,其實我也沒有認真去研究,畢竟也不是教育界人士,但是最近看到一本書主要探討的是人的隱性潛能,而其中芬蘭教育剛好符合了他提出應該建立的「系統」以支撐讓人的隱性潛能可以發揮。而透過他對芬蘭教育的研究,我覺得也和蒙特梭利教育多有相似的地方。

芬蘭教育與蒙特梭利的相似點

芬蘭之所以會引發大家的興趣是因為他們在二OOO年時,青少年參加了國際比賽成績讓全球震撼,而且持續多年都獲得好成績。作者也因此開始對芬蘭教育產生好奇。而除了小國寡民又有錢之外,芬蘭教育到底做對了什麼?以下是我整理出作者所提到的重要部分:

 

  • 人人有機會的信念與文化:

對比於美國主流意見崇尚天才與早期嶄露頭角的天賦,芬蘭的基本信念是每個孩子都有潛能等待開發。相信人人皆人才,個個不浪費。他們相信智慧有多種形式,每個孩子都有出類拔萃的潛能。教育的基本假設是因材施教,接受個人化的支持,培養個人化的興趣。

 

  • 敬重教師:

在台灣當你問大家最尊重什麼職業?現在可能常見的答案會是醫生或者AI相關研究人員或大企業家。但在芬蘭,最受敬重的往往是教師。以前我們也曾經尊師重道,但現在很多人開玩笑說老師變成了服務業。我個人是感覺很可惜的,當然有不適任的老師,但不應該整體社會風氣對於老師的尊敬程度變成如此低下,這樣優秀人才想從事教育的就會越來越少,且原本豪情萬丈的老師也可能被消磨掉。而芬蘭政府重視教育,所以要求教師必須取得頂尖大學的碩士學位,同時享有高度的自主權。這吸引了積極、有使命感的人投入教育領域。同時他們也給教師很高的薪資。得到敬重又有相對等到報酬,這樣當然會吸引有志之士從事。

  • 迴圈教學:

芬蘭教育有一個重點是讓教師更了解學生而不是更了解授課內容。所以一位學生可能跟著同一位老師三年甚至六年。而作者提到美國可能多數老師是固定留在同一個年級每年教不同的新生。而當經濟學家在研究北卡羅納州的數百萬名小學生時。發現某些四、五年級的學生進步特別多,經過進一步調查才發現,不是那些老師有特別厲害的教學法,而是學校讓他們連續兩年都是同一位老師授課。這種作法稱為迴圈教學。老師不僅熟悉教學內容也熟悉每個學生的狀況。可以幫助孩子朝目標前進,並因應社交與心理方面的挑戰。

 

  • 老師也要休息時間:

芬蘭上學日的獨特之處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排程。相較於美國,芬蘭的教師與學生有多一小時的休息時間。這樣老師可以利用上班時間備課、自我進修,不必利用晚上或週末時間做這些事情。這對老師而言可以減少工作壓力、增強自主性,讓老師保持旺盛的精力,以維持對教學的和諧式的熱情。這樣也鼓舞了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其實我自己在看蘇菲學校蒙特梭利小學的老師們,真的也覺得他們非常辛苦,不是那種傳統站著上課很長時間的累,而是因為要了解每個孩子,每天處理不只教學的內容,還有好多社交、兒童心理狀態等等很多事情,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尊敬並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 玩樂時間

芬蘭的學前教育中,學生大部分時間花在玩樂上。他們讓孩子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學習是有趣的』。芬蘭政府相信孩童需要玩樂,玩樂可以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這種價值觀最終會培養出更好的認知技能和品格技能。作者也寫道,在美國只有實施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學校重視玩樂。

 

但是芬蘭教育也不是一路順遂,在取得很好的成績多年之後,也開始走下坡(儘管如此還是排名全球前十名)。他們開始進行研究並做實驗,但是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價值觀。於是他們實驗一項重大專案希望留住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個專案是讓六年級學生經營自己的微型城市,經營當地的銀行、超市、報紙等等,並讓一位學生擔任市長監督市政運作。這個計劃大受歡迎,而且學生的動力來自內心。芬蘭教育強調學習的熱情,且內在動機是有感染力的。

 

其實以上我覺得都和蒙特梭利教育很相似,不論是因材施教、跟隨同一位老師多年、讓老師的重點在於了解學生而不是授課內容、以及玩樂學習方法等等。而且那個讓孩子經營微型城市的計畫,也很類似蒙特梭利國中讓孩子經營農場的概念。當然芬蘭教育是否能夠長期證明他們的方式很好,也還有待觀察,就像現在即使蒙特梭利教育也都很長時間了,也還是需要不斷地研究調整。

不過我忽然有種想法,其實人口數越來越少的趨勢下,工業革命之後的工廠化教育體制應該越來越不符合個人化需求,反而傳統教育(工業革命之前)當中可能有不少值得參照的地方,例如:跟隨一位老師很長時間,老師像是人生導師或者教練,而不是特定知識的傳授者。

 

PS:蘇菲的Line貼圖畫,如果修改精細一點,不知道有沒有機會上架啊。哈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phia(蘇菲馬麻) 的頭像
    Sophia(蘇菲馬麻)

    蘇菲的世界·哲學諮商媽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