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蒙特梭利理論篇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透過閱讀《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這本書,來看看用現代心理學研究蒙特梭利教育法。這次來到第二章的前半段,而之前第一章主要討論現代教育的問題困境以及簡述蒙特梭利教育法(詳細內容可參考連結) 。

 

文章標籤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特梭利小學雖說沒有課本,但卻有明確的大架構以及核心理論。而雖然蒙小很多的學習重點在於人格等其他素質的培養,不過此篇就著重在所謂學科上面的分享,也就是宇宙教育。

work.jpg

文章標籤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這本書主要內容是以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來看看蒙特梭利教育法是否能夠被科學證明,進而可能作為現代教育問題的解方。

而前一篇文章我分享了第一章前半段,有關現代教育奠基於工廠式思惟導致之等等問題,可參考連結。本篇就來分享第一章後半段,作者討論蒙特梭利是否可以是現今教育危機的解答。

文章標籤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是聽鄭同僚教授說:「如果你對蒙特梭利有任何的疑慮,這本書可以給你全部的答案。」於是就興起了閱讀這本書的雄心壯志。是說大學畢業之後,好像沒有那麼認真閱讀厚厚的英文書籍了,所以也就藉由分享逼迫自己一下。(但從照片中可看出這書,真的是密密麻麻的字啊!且同時還有眾多工作要做啊!還請原諒我的進度緩慢..) 我將慢慢陸續分期分享書的內容,文章可能較為嚴肅,提供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囉!

IMG_2928.jpg

文章標籤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女兒進入實驗教育的蒙特梭利小學後,身邊也越來越多人對此產生好奇,而我想站在家長立場,先不管理論上如何,其實在了解一個教育理念或者選擇一間學校時,我相信最直觀的或許就是看其教育出來的孩子的樣貌。所以在我分享較深入的蒙特梭利小學教育之前,先聊聊我觀察到自己的孩子,以及詢問校內其他較年長同學家長後,我整理了幾點孩子的特點,可以提供考慮加入蒙小的父母去先思考希望孩子未來是何樣貌:

1. 保有好奇心閃閃發亮的眼睛

文章標籤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受原本幼稚園的邀請,回到學校和目前幼兒園的家長們分享一些幼小銜接的事情。學校也很貼心的安排了公小&私小以及體制外教育的代表來分享,而我當然就是負責所謂體制外蒙特梭利小學的幼小銜接分享,另外兩位媽媽也分享的很棒,但在此我就主要說說我的部分。

其實多數就讀蒙特梭利國小的小孩也是蒙式幼稚園的,所以說實話小孩不太有甚麼適應問題,而比較需要銜接適應的反而應該是家長(不像私小的狀況,另一位媽媽有分享,因為知道私小作業很多,所以暑假期間就有請人確實調整小孩的握筆姿勢,讓寫字更順更快等等小孩子的準備部分) ,但蒙式的小孩應該每天就還是會很開心地上學,個人建議反而是家長需要做好以下幾項準備:

文章標籤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其實到處都看的到寫著蒙特梭利招牌的幼稚園當然多了難免就會良莠不齊,有的學校只有做半套,有的其實只買了一些教具就號稱是蒙幼了,當然也有一些很認真完全用蒙式理念辦學的幼稚園。但不管如何,多數人對於蒙特梭利教育的認知,還是比較停留在幼稚園階段。

那麼蒙特梭利念念幼稚園就好啦,難不成小學還要在繼續放任玩嗎? 其實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依照人類的發展,提出了四個發展階段(0-6/6-12/12-18/18歲以上) ,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提供符合這個階段孩子發展需求的不同教育,例如學齡前0-6屬於吸收性心智,這個時候正適合大量的感官刺激,喔!這裡所說的刺激可不是給小孩看聲光效果強烈的影像刺激,這樣誤會可大了;而是要讓寶寶儘量多用五感去體驗真實的世界,例如:摸水or 自己吃飯其實也是一種探索,這時候大人千萬不要剝奪他吸收對世界認識的機會,怕他玩的水到處都是,怕他吃飯吃的到處都是,就禁止他碰水 洗碗 自己用刀叉之類的。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大量的用他的感官去吸收認識這個世界,所以這時期的教具也特別多,用來輔助孩子的重複性傾向以及手作體驗等等,去熟悉用自己的身體來掌握學習。所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真的不是只是教具,教具是因為可以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人類傾向所發展出來的。

文章標籤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