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女兒進入實驗教育的蒙特梭利小學後,身邊也越來越多人對此產生好奇,而我想站在家長立場,先不管理論上如何,其實在了解一個教育理念或者選擇一間學校時,我相信最直觀的或許就是看其教育出來的孩子的樣貌。所以在我分享較深入的蒙特梭利小學教育之前,先聊聊我觀察到自己的孩子,以及詢問校內其他較年長同學家長後,我整理了幾點孩子的特點,可以提供考慮加入蒙小的父母去先思考希望孩子未來是何樣貌:
1. 保有好奇心閃閃發亮的眼睛
小學階段脫離了幼稚園的懵懂, 最是大量吸收各種知識的時期,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想要去了解許多事情的真相,蒙小的教室對於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多會鼓勵他們去找答案(因為沒有固定的教材,也就沒有所謂只學習課本的相關知識),或者開放性地讓大家討論不同觀點,無論最終是否有找到答案,但這個過程就會激起小孩的熱情與求知慾。
而且蒙小的宇宙教育,是先介紹無限大的世界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哇!這個世界好大好有趣。其實我覺得這點是最珍貴的,因為一切的學習起於好奇心,如果失去了好奇心,如何會想要學習更多事物,但很可惜的這也是我觀察到很多體制內被動被安排好一切的小學生漸漸失去的,一旦沒有了太多自己的選擇,也就對生活漸漸失去熱情與好奇。
2. 人際互動的成熟
小學階段的孩子喜歡交朋友, 喜歡一起活動工作,所以蒙特梭利的幼稚園多是個人的工作,但到了小學階段,很多工作是小組的形式。而透過在學校不像體制內短短下課10分鐘的互動,而是可能長達3小時的工作,過程都是需要與人互動,相互討論甚至是爭執吵架的,讓小孩很快地進入到人際互動的學習中。
Sophie雖然才小一,但在目前將近一年的期間中,我和老師討論最多的,就是她和朋友的各種問題,通常老師會先詢問當事人雙方各自的意見,然後如果彼此差異過大,會找事件目擊者來加入討論,最終讓他們雙方取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共識。過程雖然很花時間,但就是讓孩子去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也去理解別人可能的反應,這是很珍貴的學習。且按照老師說的,現在低年級慢慢引導,等到後來幾乎老師只要問說:怎麼啦? 兩個孩子就會自動說出各自的想法與情緒,然後尋求解決之道,老師只要做一個見證者即可。這樣訓練出來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面說不定比很多中學生還成熟了。
3. 懂得尊重他人 真正懂尊重秩序的意義
除了以上人際互動過程中學習到的尊重他人之外, 蒙小的教室通常都會有一些大家共同討論出來的班規,或者老師提出需要大家遵守的秩序。例如:女兒教室班規的第一條,就是在沒有經過別人同意情況下,不可以觸碰他人的身體。身體的界線其實在小小孩當中是很模糊的,但透過老師帶領大家討論出這些班上的秩序,讓小孩可以理解為甚麼要這樣規定。而且每周一次的班會,不是一個樣板過場,而是真的讓大家充分討論取得共識,每個小孩也都可以自己提出想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從這個過程中去學習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與尊重社會秩序。
4. 知道如何學習的自主學習 自己找資料
蒙小的孩子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進度,在當天需要和老師工作的時間之外,其他時間就可以自己安排要進行哪些工作,每個人會有一本自己的工作日誌,每天會自己記錄當天的工作內容,老師也會定期透過這個紀錄和孩子討論進度,所以從小就養成自己規劃,掌握自己學習進度的習慣。(有關自主學習部分會另外專篇討論)
5. 理解因果關係進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蒙特梭利教育很強調因果關係, 大到體現整個世界的因果,包括:太陽空氣水供給植物,然後動物再到人類以及社群等等的交互循環關係,還有所有歷史事件都有其因果。或者小到自己做事情的因果,帶領孩子看到每個人做一件事情的自然因果,做錯事不是被逞罰而是直接面對導致的後果,也因此培養出要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認知。
6. 數學幾何能力
蒙特梭利的教具運用多為人所知曉, 其中在數學的部分真的太精彩了,之前有幸能夠看到蒙特梭利數學大師Mr. Michael Waski 分享的蒙式數學教學介紹,才發現好多以前只有傻傻記下來的公式等等,其實都可以透過實際的工具操作,讓好像很抽象的數學,用很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的學習法會很清楚數學的真實概念,不是用背出來的。或許小孩在初期的計算不如人,但關鍵是會真的很清楚數學幾何概念。
7. 具有邏輯思辯能力&溝通表達能力
如上所述,孩子因為學習理解了因果關係,且常常會有相互討論的機會,加上大量閱讀,所以普遍來說都具備較好的邏輯思辯能力。而且從小一開始就會每個人都要向全班進行自己的研究報告,不僅練習收集資料、整理統合內容等,同時也訓練表達能力。Sophie小一階段大約做過3-4次對全班的報告,可能因為養成習慣了,有一天回家忽然跟我說她想做企鵝的報告,於是就看她自己開始找家中有哪些書中有提到企鵝的,然後還找出她之前做的報告看一下架構包含哪些,然後開始設計封面等等,我在一旁也對她這種自動自發去研究的精神感到開心。
8. 具備自信心並勇於承擔的成長型心態
或許是因為孩子在蒙特梭利小學,習慣了自己做選擇,然後自己動手做、動手寫,所以對於完成一項工作的成就感,比起完全抄寫式的完成作業更有自我肯定的滿足感。也就逐步培養了越來越強的自信心,同時不會害怕去嘗試,面對新的議題,很自然的反應就是自己去研究找答案,也因此較勇於承擔。
9. 幸福感與安定感
蒙特梭利博士具備醫學以及心理學的背景, 並詳細觀察兒童,實際實驗得出,其實只要不過多的干涉孩子,小孩天生本來就是有很多學習的傾向,而在自我完成自己所選擇想要研究的事物之後,獲得的滿足感,以及對自己產生的信心,都會帶來幸福與安定的感受。其實我們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是我們雖然知道,但常就是不放心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動手去做。而且瑪莉亞·蒙特梭利女士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所以她進入教育領域,其實是希望透過教育,讓人從根本上變得祥和安定,世界自然不會那麼多的爭戰。
10. 獨立自主
從以上各點說明當中, 應該也可以體會到一個被尊重的孩子,擁有選擇權及自己動手做的能力,這樣的孩子當然會比較獨立自主,但是不要誤會覺得這樣的孩子會很自我,其實蒙特梭利教室同時也很強調有限制的自由,或者說是自由與責任(之後另篇分享) ,所以他們不是不受管控的放任自由,而是會知所進退的。
以上分享目前感受到的蒙小孩子的概況,當然實際情況還是會因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家庭有所差異,僅先就普遍狀況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