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完第六章[Extrinsic Rewards and Motivation]是探討外在的獎勵機制對於學習動機的影響。今天進入本書的第七章[Learning From Peers]。
本章一開頭選取了一段瑪莉亞 蒙特梭利博士的話,她說到在我們蒙特梭利學校中,孩子們是不同年紀混齡在一起互相幫助的。較小的孩子會看較大孩子的工作,並請對方解釋給他聽。而對於解釋給三歲孩子而言,五歲的心智比起我們大人的心智,實在是接近太多了。透過這樣的交換,每個人達成了健康的正常化成長。
而在傳統常規小學,孩子主要的學習是來自老師教授以及課本。老師站在前面,孩子們各自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幾乎有60-70%的時間是這樣度過的。而剩餘的時間則可能是花在各自座位上的自己學習。而且很遺憾的,這樣的狀況也進入幼稚園。且在常規學校中,有互相交流的也多是同年紀的孩子。他們或者以年紀分班或者以特定科目相同程度的人在一起上課。這是因為工廠模式的操作,要有最高的效率來執行,就會是這樣集中教育。且也符合洛克的白板理論,對相同程度的孩子一起倒入灌輸。
在常規學校,學習多是自己一人進行的。看別人的工作功課通常是被禁止的。且成績也是單獨個人的。在美國常規學校的小孩,就像在團體中的孤立單位一樣在學習。而這也符合行為學家的觀點,行為學家對於老鼠的實驗都不是社群性的,都是單獨個別的老鼠行為研究(儘管這對牠們的社會性與認知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而這或許也是因為符合歐美個人主義的風潮遺產。
但和常規教育相反,發展理論學者Jean Piaget 以及 Lev Vygotsky,兩位都強調同儕在發展中的重要角色。Piaget認為同儕之間會有不同的意見,而對於心智的發展很需要這樣的不平衡,在經過衝擊之後能包容或產生新點子,這都是同儕在發展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Vygotsky認為些微領先的同儕,能夠扮演重要的帶領發展的角色。
因為這些研究的陸續增加,部分常規學校已經增加團體學習的安排,也被國家教育單位建議執行。但儘管如此,對於常規學校而言,這種學習方式仍然是額外的,因為系統本身並不是被設計成適合同儕互動的。
而相反的,同儕學習卻是被鑲嵌在蒙特梭利教育架構下的。孩子們是自由地選擇一起工作,尤其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更有社交傾向。兩位到多位自己組成的團體,會一起做數學解題或者做報告。弔詭的是蒙特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批評蒙式的人卻經常是說蒙式是反社會性的,只因為沒有集體統一的上課活動。批評的人認為蒙式提供教具讓孩子自己操作,是孤立沒有社交的行為。但我要問的是,排排坐在那邊聽他人講話就會有社交性學習嗎?在常規學校唯一的社交時間就是下課時間。但是蒙式教室卻是一直都在社群活動當中。
在蒙式學校只有很少的機會會全班一起做一個活動,且除了有時候和老師一起小團體上課之外,多數時間都是自己選擇的社交安排。在幼稚園階段孩子多數選擇自己一人工作,但到了小學階段,孩子多會選擇在自己所選的小團體當中一起工作。這是符合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越大的孩子會對同儕互動越有興趣。而常規教育當中卻似乎是相反的。在幼稚園階段較多團體活動,而小學之後都是獨立個人的學習。
在此章中,我將討論三種形式的同儕學習。第一個是透過觀察與模仿向同儕學習。第二是同儕輔導,即同儕之間相互協助學習,而不是互相競爭。第三是協同學習或互動學習。
[透過觀察與模仿學習]
很明顯的,多數人有部分的學習是透過觀察與模仿來的。但是在20世紀初期行為主義全盛時期,模仿學習的重要性並沒有被標舉。到了1960年才有心理學家提出經典的證明,學習會透過觀察與模仿。研究顯示人會只因為看到就模仿其行為,並不一定要如同行為主義者所宣稱的因為獎賞才去模仿行為。這些研究使得美國心理學界從行為主義主導轉為認知科學。而在常規學校或許孩子會透過觀察其他孩子坐挺挺回答問題,也從中學習。但基本上,因為多是老師教授以及課本傳達為主,孩子們很少機會透過觀察與模仿學習。相反的在蒙特梭利學校中,透過觀察與模仿學習是相當容易與自然的。
實驗的發現:觀察式學習
實驗顯示最早在剛出生幾個小時的寶寶就可以模仿人的臉部動作,而九個月大的嬰兒即使經過24小時的時間延遲,能仍表現出模仿的行為。到了十四個月大,甚至可以在一週之後再做出模仿的行為。等到大一點學步兒,兩歲的孩子就可以精準重複其透過特定觀察與模仿的行為。實驗也發現觀察與模仿會在潛意識中產生作用。例如:聽到快樂語調或悲傷語調的,會自動模仿相同的語調。
而有另一個實驗是讓兩組人分別採用禮貌的單字,例如:有耐心、禮貌、尊重等字作為造句的例子。另一組是用不禮貌的單字,例如:粗魯、無禮、激進等字。而在兩組實驗結束後,安排受試者去和實驗人員會談,而這人員正在講電話,研究發現剛才進行有禮貌單字練習的人只有17%會打斷人員講電話。但之前是沒禮貌字組的,有高達63%會打斷人員通話。而且即使不是造句,只是閱讀這些字眼實驗結果也是類似。由此實驗可看出人們真的應該對於孩子會暴露在什麼樣的字彙環境,以及何種人格環境下,真的要很小心。
蒙特梭利教育中的觀察學習
蒙特梭利的動手操作這項特色就相當符合透過觀察與模仿學習。蒙特梭利的教具都是具體的,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所有的孩子都要透過觀察,這正是操作具體教具的第一步,抽象的學習會在隨後孩子們透過經驗觀察一步步自己去操作發現。
蒙特梭利博士提到,模仿的傾向會是一個很有效的鼓舞作用。舉例:一個四歲小孩在蒙式學校教室中,經過了幾個月的預備寫字教具學習後,忽然有一天他發現他會寫字了。他寫下的第一個字,在團體中帶來極大的喜悅,每個人都很羨慕的看著這位寫手,而且被鼓舞到認為自己也可以這樣。一個成就在整個群體中開始發酵。
當然在常規學校中的孩子,也可以看到別人學習寫字,但是蒙式特別的點在於,一系列的步驟。每一步都是可被看到的、可被模仿的,引導孩子遵循這路徑去完成寫字。所以在四歲孩子群體中,他們就發現自己已經可以有能力去書寫,只要看到其中一位達成了這個工作。
而蒙特梭利的老師也經常在提供課程時利用觀察式學習。蒙特梭利博士強調人們的學習不是透過被告知的,而是透過「看」以及「做」。雖然透過心理學的實驗發現,人們還是可以透過被告知而學習。但是透過活動動手的學習對知識的接合能夠更好。所以蒙特梭利的老師展示給孩子看而不是用告知的。實際如何一步步堆粉紅塔或如何擦桌子等等,確保孩子有在觀察學習,然後之後可以自己重複做出來。蒙特梭利博士相信,大人使用太多的話在告知孩子。經過慎選使用的字眼加上實際展示,會是比較好的方法。蒙式也相信大人常用不清楚的話在告知孩子,而孩子通常不知道如何詢問澄清,所以大人常常說不清楚而不自知。
今天先分享到這邊 且待下回分解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