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一篇來到本書第六章[Extrinsic Rewards and Motivation]的最後一篇分享文。之前幾篇探討了外在獎勵機制對於學習動機的影響,以及探討成績和自我認知理論的關係。上一篇討論了沒有外在獎勵機制的蒙特梭利教育是如何運作的 (上篇文章連結見留言處) 。這一篇要探討蒙特梭利如何看待遊戲以及幻想(Play and Fantasy)。

IMG_3490.jpg

如同前一篇所討論到的,蒙特梭利博士反對將玩具作為獎勵。但是一開始時,蒙特梭利博士也有將玩具納入讓孩子選擇當中,但是他發現孩子們反而比較喜歡選擇蒙特梭利的教具,而不是玩玩具。蒙特梭利博士說到: 他剛開始有挑選一些很出色的玩具提供給孩子們,但真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孩子們表現得沒有很有興趣。於是他決定示範如何玩這些玩具給孩子們看,確實孩子會玩一會。但是他們更傾向於去選擇真正更重要的工作,而不是玩遊戲。她發現就像我們成人休閒時候下棋或玩橋牌一樣,孩子們也會將遊戲視為休閒活動,或許可以持續幾個小時,但如果更長,就反而會很痛苦。

蒙特梭利博士區分出休閒時間(放學後) ,以及在學校的時間。他發現孩子們會在休閒時間選擇玩玩具,但是在學校,孩子們選擇工作,而不是遊戲玩耍。而他認為家庭是可以遊戲及工作的場所。

這段我將討論蒙特梭利博士有關遊戲和幻想的見解。同時看他們是否在現代研究中站得住腳。而在研究中需要區分六歲之前,以及六歲之後是有意義的。這在蒙式當中就是不同的發展階段,如同之前提過蒙式依照年齡0-6、6-12、12-18、18-24有區分四個發展階段。

 

[蒙特梭利有關遊戲和幻想的觀點 -對於年幼孩子而言]

對於六歲之前的幼兒,蒙特梭利博士相信大人所謂的幻想(fantasy)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這個觀點主要是來自於觀察孩童的行為,例如:當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提到童話故事時,幼童是走離開的。有兩個蒙式理論是和這個觀察相一致的。

第一個理論: 如同皮亞傑Piaget一樣(也許他的觀點是承襲自她,也有可能是兩位都是受另外的學說影響) ,蒙特梭利女士相信假裝扮演遊戲不是想像力的證明,反而是欲望沒有被滿足的證明。所以假裝扮演主要是將現實向自我同化,而不是自我去適應現實。但是孩子的發展應該是去適應現實。所以對於蒙特梭利博士而言,大人們鼓勵孩子幻想,其實反而是偏離了孩子的發展方向。

當孩子在辦家家酒時,其實是真的想要整理家務,因此蒙特梭利博士設立the Casa幼稚園及其之前階段,就是用適合孩子的尺寸,讓他們真正的做家務。她表明當環境能回應孩子真正的需求,提供他們動機以及真正有目的的活動,就會發現假裝扮演遊戲的慾望就會消逝了。

第二個理論是蒙特梭利博士將對於真實世界的真正洞察力,視為這些年幼孩子的主要目標。而提供給孩子或者鼓勵這些幻想,都會減損對現實的洞察力。如同聖誕節的傳說,孩子們的想像力如何可能產出這樣的傳說? 大人才「想像」,孩子們只有「相信」。對於缺乏經驗的不成熟心智,很容易就受騙了。六歲以下的孩子很容易就被大人告知他們的幻想所騙,尤其當父母參與其中。蒙氏相信大人濫用了孩子對我們的信任,而告知他們很多童話。這點很有趣,最關鍵的在於蒙氏相信,讓孩子認識真實才是孩子發展想像力最基礎的。如同我們研究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會看到他們運用了強大的想像力,但卻和真實有強烈連結。如果我們提供孩子可以仔細觀察,以及對於現實保持敏感性,這樣我們就是提供孩子未來有創造力的可能性。

IMG_3218.jpg

[對於年幼孩子遊戲和幻想的研究]

在這本書的前兩個版本當中,我都寫著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遊戲對於發展很有幫助,這也是多數人的直覺。但是遊戲包含很多種活動,事實上是非常難定義的。在學齡前的遊戲,通常會是假扮遊戲(pretend play) ,孩童們會投射真實情況。但經過第二版本出版後幾年,我變得沒有那麼確定。這件事情讓我又再次研究這個議題,我的研究所學生和我一起,將所有同業當中有關假扮遊戲對於發展的影響的研究做了一些整理。

有關發展好壞的檢驗考核包含: 認知發展、智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社交技巧、語言、情緒調節能力等等,我們的結論是:既有的研究證據並無法支持聲稱假扮遊戲可以幫助任何一種發展能力。且這類研究多數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實驗過程其實已經先預設結論。因此認為蒙特梭利教育因為不支持假扮遊戲,而會無法達到發展需求的這個觀點,似乎是有誤導的。

事實上,有關學校課程專案(school program)的研究,包含後設分析,都會建議越有結構的課程對孩子越好。而對於幼童而言,最被推薦的結構課程通常就是動手做的,或者被稱為引導遊戲(guided play)的課程。而這些其實就和蒙特梭利教育很相似了。其中一個學校課程的引導遊戲受到很大的關注是”Tools of the Mind” ,它是一個強調扮演的遊戲,這個遊戲顯示出對於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參考Ch4)有幫助。但是要把這個Tool對於管控功能的幫助,視為就是扮演遊戲可以對管控功能有幫助卻是錯的。

 

而在扮演遊戲之上,人們可能會認為幻想是更普遍的方式,但它對於發展是正向的嗎? 孩子們是普遍地更喜歡它嗎? 首先是有關兒童卡通圖畫書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同樣內容的書,用卡通畫的比用照片的孩子學習到的新字較少,且事實上也比用簡單線條畫的學習得較少。在耶魯的實驗室中,也有多個研究顯示,年幼的孩子其實更喜歡真實的故事,甚於幻想的故事。一個實驗是讓孩子與成人,從五組故事中挑選喜歡的。每組都有包含真實的以及幻想的,結果顯示年幼孩子(4-5歲)較喜歡幻想故事的平均只佔1.31(在5組當中),較大孩子(6-7歲)占了1.87,而成人則有2.19,可見成人比幼童更喜歡編造的故事。另一個研究則是讓幼童將實際故事以及幻想故事去接續他們的結局。結果也顯示無論哪者,幼童都傾向於有實際的結局。這些結果顯示認為幼童較喜歡幻想可能是一項誤導。

另一個議題是,是否幼童透過幻想可以學習的更好? 幼童常常被我們提供的刺激所欺騙。一個實驗室讓孩童看有關真實的火車或者是擬人化的火車的書或影片,之後詢問孩子火車是否跟人一樣有感覺及個性? 而那些看擬人化貨車的孩童,表現出很困惑並傾向於將火車擬人化。一些研究顯示,孩童透過他們的感知去學習甚麼是真實的,甚麼是幻想的,因此他們是扎根於真實的,儘管在部分案例中有少部分顯示,幻想事件對於學習有幫助,但那其實主要只是因為提高了孩子對這個故事的關注度。而如同在本書第四章討論過,過多的卡通幻想事件,會消耗管控能力的發展。

所以儘管有些人相信納入假扮遊戲,能讓蒙特梭利教育更進步。但事實上,能夠證明假扮遊戲對於孩童的發展有幫助的證據,相當薄弱。事實上,幼童對於幻想的興趣或許沒有我們想像的多,而其實是成人喜歡。蒙特梭利博士相信幻想對幼童而言並不是正向的,其中一個理由和皮亞傑Piaget所說的一樣:假扮會大量的將真實同化於個人自我的想法,而不是校正自己的想法去符應事實。第二個原因是,幻想常常欺騙孩子,例如:成人利用聖誕老公公來讓孩子行為表現好,以獲得禮物。蒙特梭利相信成人欺騙孩子,是濫用了孩子的信任。蒙特梭利博士反對成人將幻想加諸於孩童身上,但她並不反對孩子玩耍,而是讓孩子們自由的建構積木等等可發展自然的心理(但蒙特梭利教具並不是用於玩耍而是有別的目的)。

IMG_3216.jpg

小學階段的孩童

有些人認為因為蒙特梭利教室沒有玩具,且傾向於讓孩子體驗真實,就表示蒙特梭利並不重視想像力。事實上,蒙特梭利將人類的想像力視為最強的能力之一。孩子們在蒙特梭利教育中,一開始接觸具體的教具,但是到了小學階段開始來回於具體教具以及抽象的工作。

就如同五個偉大故事,蒙特梭利小學教育是建立在刺激孩子的想像力上。新的資訊是透過故事來介紹給孩子們,刺激他們的想像力,並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去學習更多有關這個世界的事。蒙特梭利博士認為最偉大的想像力,行動是根植於事實。每個偉大的藝術家的想像力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如果幻想變成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們已經建立合理事實基礎之前,那麼蒙特梭利博士相信這樣會導致困惑的心智(mind) ,而不是有創造力的心靈。正確的使用蒙特梭利教具,是引導孩子的心智從具體的到抽象的,發展到一定時候創造性的想像力才可以接管。

 

觀察孩子

在這章稍早之前就有談到蒙特梭利博士觀察孩子,發現他們拒絕玩玩具,而比較喜歡工作。他們喜歡閱讀新字,勝過玩遊戲。喜歡用符合他們尺寸的工具打掃教室勝過在娃娃屋中玩娃娃。蒙特梭利博士是一位經驗主義者,他是依照孩子們的作為得出見解的。她說道:如果我反對童話故事,不是因為自己的任性,而是因為某些事實。這些事實是建立在多次觀察孩子的基礎之上,這些事實是來自孩子身上,而不是我。蒙特梭利教室沒有玩具是因為孩子們不使用,而所有多餘的東西都會從教室中移除,所有在教室中的事物都有其目的。

 

兒童對蒙特梭利的反應

透過觀察已經顯示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孩子會拒絕玩具,而還有額外的另外兩點,顯示出孩子喜歡待在蒙特梭利教室勝過於在校外遊玩。在兩所蒙特梭利學校都發生孩子被鎖在教室外面不能進去的狀況,而當時孩子們都努力想出解決辦法進入到沒有老師的教室中,儘管他們有很好的理由可以不用進教室。

另一個研究顯示,蒙特梭利的中學生面對學校工作,在反應、動能、動機、心流等面向,比起其他傳統體制內教育的中學生都好很多。但是在其他一般活動則沒有差別,或許蒙特梭利的工作,對於孩子而言就像在玩一樣。

我也被一些蒙特梭利學校的孩子告知,不想要放暑假。他們不希望學校關閉。而去了解孩子們對他們的蒙特梭利學校的喜愛程度,和這些學校是否與常規體制內學校有些相似性的程度,也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為舉例來說,也有些蒙特梭利學校會違背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所主張的,這些學校會保留將孩子的自由選擇時間,做為他們是否完成所要求活動的獎逞。

 

遊戲和蒙特梭利工作的相似點

那麼為什麼透過觀察會發現孩童會更喜歡蒙特梭利學校,甚於自由玩耍呢?這是如何可能的? 孩子們似乎天生就是喜歡遊戲的,事實上不論各種文化下的孩童都會玩假扮遊戲。無論是否有被成人鼓勵,即使成人們不鼓勵,孩子們還是會玩假扮遊戲,既然孩子喜愛遊戲,為何會更喜歡蒙特梭利工作?

第一個可能性是假扮遊戲是認知的展現。當一個孩子將所想的表現出來,比如說假扮為媽媽照顧小寶寶,他們的心智就直接表現為行動。而這點也發生在蒙特斯梭利教育中,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有適合孩子大小尺寸的工具,讓他們能夠做那些通常在辦家家酒當中會做的家務。他們實際上可以使用小刀切蔬菜,並分配給適合孩子大小的盤子。他們可以用適合他們尺寸的工具擦地板等等家務。我們提供給孩子的玩具,通常是縮小版的真實事物,而蒙特梭利的教具也是特別適合他們尺寸的,因此也是縮小版的。孩子們使用這些工具去連結他們的心智與身體,在遊戲中是如此,在蒙特梭利教育中也是如此。

第二點可能原因是,蒙特梭利工作以及玩耍都是孩子可以自己直接主導自己的活動。他們可以選擇要做什麼(參考Ch3) ,在某一些文化中,遊戲可能是孩子唯一能夠自己決定作什麼活動的時候。其他多數時間,都是要聽大人告知他們做什麼。而因為蒙特梭利教育,幾乎多數時間都是讓孩子自己選擇要做甚麼,或許因為這樣孩子們就少了一些吸引力去玩遊戲。

第三點相似性是自由遊戲可能可以協助發展。因為自由遊戲牽涉目標以及個別孩子有興趣的主題(參考Ch5)。而在傳統常規學校中,孩子們通常都被要求集體活動,無論上課或體育、藝術課。而只有下課的遊戲時間,才能依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要玩甚麼。而遊戲對孩子最大的價值,可能就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

第四點是遊戲和蒙特梭利教育一樣,都是直觀的提供反饋獎勵的不是透過外在獎勵(本章稍早討論過)。成人不會對孩子的遊戲打分數或者給星星等外在獎勵機制,這點可能也讓遊戲變得較有吸引力,而這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

 

最後,假扮遊戲牽涉社交活動。孩子們喜歡和同儕互動,而在傳統常規學校尤其六歲之後,孩子們通常都被要求要自己做作業,且不允許互相交談,除了在下課時間或特殊的教室外活動時才可以。而蒙特梭利教育不會限制孩子們在教室內的社交行為,而這或許也是遊戲對於孩子能如此有吸引力的一點,就如同蒙特梭利工作一樣。

總的來說,很多遊戲的特徵是和蒙特梭利很相似的。像是用自己的身體去實踐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以及控制自己的活動,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去做,以及如果想要就可以和別人一起做。而這些特點也許也就是使得遊戲對於認知發展有幫助的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比起常規學校的作業,讓遊戲更具吸引力的原因。而這些特點,蒙特梭利教育本身已經具備,因此不需要透過遊戲來達成。當然這些議題還可以再繼續研究。

 

沒有幻想的生活的問題

一些成人認為幻想很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它很有趣,一方面是認為它可以刺激想像力。這些成人記得小時候整晚擺放牛奶餅乾期待聖誕老公公給他們禮物,卻不記得當知道不是真實時的失落。或許他們認為之前有期待的樂趣,遠勝於之後的失望。這導致一個有趣的研究,是否努力讓孩子保持對聖誕老公公想像的父母,會帶給孩子更快樂的童年?他們的想像力是和這些相信神話有關係嗎?保持這些童話想像(Santa Clous)的和擁有真實信念的(Saint Nicholas)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差異? 這些是需要等待進一步研究的。

 

結論: 蒙特梭利博士對幻想與遊戲的看法

蒙特梭利博士並沒有反對有創造力的遊戲。但她反對人們將孩童限制於幻想世界,而且反對成人將自己的幻想強加於孩童的信任上。她是維多利亞時期形成這些觀點的,那個時期可能幻想以及童話故事比現在更盛行。而且她是建立在實際觀察孩子對於玩具以及童話故事的反應上,所得出的結論。蒙特梭利博士建議,真實世界也可以如同童話故事一般的有趣生動,並富有情感的呈現給孩子。她建立了一個教育體系是具備一些優點,而這些優點是普遍被認為是假扮遊戲可以帶給孩童的。

 

[本章總結]

本章的一些研究顯示,儘管被期待的外在獎勵,短期是有效的。但通常當獎勵移除時就會讓人缺乏動力。孩子們在學校中,本能的學習動機隨著年紀成長而穩定的減損降低。可想而知在常規學校中的孩子會不喜歡上學。外在獎勵不僅會降低對活動的興趣,同時也會導致較少的學習以及創造力,並減損親社會行為導致孩子在學校沒有學習動機。

蒙特梭利博士早在San Lorenzo(第一個幼兒園)中就觀察到,不需要利用外在獎勵來讓孩子們有動機學習,孩子們本身就對學校活動有興趣。她看到了成人是如何打擾了孩子自我引導的專心,而這個正是發展的基礎。她發展了一系列的教具以及學習方法,可以讓孩子自我導正,並維持住學習的本能動機。

儘管蒙特梭利教育常常被描述為是反社會性的,但事實上它其實比傳統常規學校社會化的多,尤其是在孩子最主要密集發展社交的時期,也就是六歲之後。下一章將討論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協作,以及同儕學習的益處。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

PS: 圖2-4:期末蘇菲帶回家這學期在學校的部份工作

IMG_3219.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phia(蘇菲馬麻) 的頭像
    Sophia(蘇菲馬麻)

    蘇菲的世界·哲學諮商媽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