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萬小時定律」紅遍全球,大家似乎都對「刻意練習」的概念相當認可,凡事只要練習夠久,一萬小時之後就可以成為某領域專家之類的。當然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適合用來精進相對可預測的技能。
但最近看的一本書中強調刻意玩樂的重要性。現在就有研究顯示刻意練習不如刻意玩樂,才能帶來真正長久的進步。一項針對四十歲之前就享譽國際的鋼琴家研究發現,他們很少是有強迫練習症的,他們不是由虎爸虎媽養大的。卓越的音樂家很少受到強迫症的驅使,他們通常受到心理學家所謂的「和諧式熱情」驅動,樂在其中的練琴。刻意練習的單調可能會使人陷入過勞或悶爆,但是刻意玩樂則會較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這樣的熱情更能堅持不懈。而把熱情融入練習中,就是「刻意玩樂」。
刻意玩樂是讓技能培養變成一件樂事,融合了刻意練習和自由發揮的元素,通常需要在練習中導入新奇性與多樣性。可以是學習的方式、使用的工具、設定的目標或者互動的人。把複雜的任務分解成比較簡單的部分以便精進特定技能。重點是從娛樂的過程中學習與熟練。例如:學習樂器感到無聊時,就切換樂器,在不同的打擊樂之間換來換去,或者把兩者融合起來,沒有固定模式。
但這要特別注意一件事就是刻意玩樂不是遊戲化。遊戲化通常是一種把戲,試圖在乏味的任務中添加花俏的東西,其實只是提供一種多巴鞍,避免無聊。但這個或許是可以幫助人在痛苦練習中堅持下去,但不會因此喜歡上這個活動。但是刻意玩樂是重新設計任務,使他兼具激勵性與發展性。刻意玩樂不是靠意志力去度過難關,而是積極改變現狀,讓他看起來沒有那麼艱難。
這點讓我聯想到教育方式,就像是可能現在有些老師在教課的時候,認為要增加趣味性,所以會搭配笑話或者比較花俏的投影片、短片等等來教學,但這基本上只是避免無聊,但是否真的有激起學生對該學習的熱情,就還有待觀察。而某種程度上,我覺得蒙特梭利教育比較像是刻意玩樂,老師每次的上課可能只有10分鐘,關鍵在於作為一個引子,看看能否引發學生後續工作的興趣與熱情,而這些後續工作多數也讓學生能夠有足夠的自主自由去用有趣的方式進行,因此兼具激勵性與發展性。當然也有可能有的課程,沒有勾起學生的後續研究興趣,畢竟每個孩子的興趣都不同,但至少會提供很多的鉤子,而往後的延伸就會是學生自主投入的熱情。
而且刻意玩樂中,競爭對手是以前的自己,是在為未來的自己提高標準。因為如果重點是與他人競爭,有可能贏得對方,但其實自己並沒有進步。而當目標是追求比以前的自己更好,那麼獲勝的唯一方法是成長。那麼不管別人如何,自己一直都有在成長,也會建立起自信與更加想要投入的熱情而形成正向循環。如果很多學習都能夠用刻意玩樂的方式進行應該很好,但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一方面是環境是否能配合,一方面是自己要能夠有這樣的意識與方法來進行學習也不容易。但至少知道了這個理念,就可以自己試試看。
還有就是當小孩在自己想辦法增加樂趣去學習時,家長或許不要馬上阻止認為是不認真。或許可以先觀察一下,是否孩子已經自己在刻意玩樂了。
PS:蘇菲畫:貓咪畫開始出現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