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長大的徵兆之一就是開始無法活在當下。當然也可以說是好事,因為開始有未來感,會去想未來要怎樣,但同時相對的有期待就有落空。真的是所有事情都有一體兩面啊。
比如說週末活動的安排,以前可能蘇菲只會問今天有什麼活動?或者根本不會問,然後就按照大人的安排進行,但其實媽媽我也幾乎多是以孩子的需求為思考點安排活動(不過可能是媽媽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活動)。但是現在可不行了,不僅之前就會先問這週末有什麼安排,甚至會提出不滿意。於是開始施行每個月一次的週末由蘇菲安排決定行程。
但是儘管如此,蘇菲還是有時會抱怨,例如爸爸安排的爬山行程,小時候很能夠開心的沿路玩樹枝、毛毛蟲等,現在變成抱怨太熱太累之類的。甚至連自己安排的行程,也可能只因為其中某項期待的事情沒有了,而打壞整個活動的好心情。
其實我當然知道這某種程度就是開始進入前青春期的一些情緒漸漸會跑出來,不過還是有時會把媽媽搞得很火大,後來我就和蘇菲說,很多事情永遠都是期待的時候最美,但是你沒有辦法掌控事情會怎樣發展,例如颱風就來了。你唯一可以掌控的事情是你如何賦予這件事情意義感,不用是多大的意義只要是對你自己有意義的感受。例如我也沒有多喜歡去遊樂園啊,但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就是和你在一起,陪你玩、看你開心對我是有意義的,所以這件事情對我就有意義,那麼請你自己賦予爬山對你而言的意義。
媽媽其實是語重心長,因為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很多,或者說越大越需要做一些不見得自己那麼樂意的事情時,如果一直在抱怨,那麼就會活得很不開心。但是如果每件事情當中,都可以找到對自己的意義價值感,那麼不僅不會痛苦,甚至會一直成長進步。
可能也是我在諮商時會碰到部分年輕的個案,核心議題會牽涉到缺少目標意義感。而這確實也是近年來很多心理、社會、教育等專家都有在關注的問題,也就是意義感缺失的一代。當然這個問題牽涉太廣太深,包括整個社會環境、教育制度、家庭關係的影響等等,但或許能先做的就是趁還來得及時,協助女兒建立能夠自我賦予意義感的能力。
PS: 自己的月曆自己做,蘇菲說他要累積成厚厚一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