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分享了「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對於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也就是此書第四章的前半段,可參考留言處連結)甚至可以預測孩童未來的發展成就。而這個功能既然這麼重要,那麼甚麼可以影響人類的管控功能?很明顯的除了天生的基因之外,後天外在透過環境的input也會有影響,甚至可以透過練習擁有更好的管控能力。而這篇的重點就是蒙特梭利教育中的「專心」,能夠提升人的管控功能。
相較於其他教室,蒙特梭利教室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孩子可以很深度專心,且持續好長一段時間專心於他們的工作上。因此,「專心」的發展成為蒙特梭利理論很重要的核心之一。
[蒙特梭利理論]
根據蒙特梭利博士所說,在準備好的環境中,讓孩子能夠自由選擇具建設性的工作,可以發展出正向人格。而且每一次的這樣專心工作,都會產生正向轉換,讓孩子變得更平靜、更有智慧、更誠懇。她採用人類學當中的一個名詞「正常化」來形容這個轉變,而其本質意義上是指:「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一員」。
正常化
蒙式強調她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回歸真實自然正常狀況。而她稱呼正常狀態下的孩子是「智能早熟」的,他們已經學會如何克服自己,並活的平靜,且喜愛有規律的工作勝過於偷懶。
根據蒙式的理論,當孩子能夠真正為自己做選擇,這些正常化的人格就會自然產生,且在這種狀況下他們會開始專心。
而能夠自由選擇非常重要,孩子需要遵從內在聲音引導他們做出對他們發展需要的選擇,專心能夠幫助孩子步向正常化,且當正常化,他們就會做出好的選擇,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甚麼,而正向的循環就會開始。
儘管孩子們具備自身內在引導這件事聽起來挺神奇,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確實發現了所謂的「金髮姑娘原則」,這個說明了即使是嬰兒,都會傾向於自動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也就是不會太簡單,也不會太複雜的選擇。
實驗也顯示,當需要被學習的新事物是剛剛好超出一點點孩子的程度,而不是高出很多的時候,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學習情況會是最好的。
且在沒有外在激勵的情況下,孩子傾向於選擇剛剛好的挑戰去學習,這就好像是有內在指引他們一般。
心理學還發現另一個,也是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人會自然做出健康的選擇,那就是”營養”。人會自然按照自己身體狀況所需,去選擇所需的營養。但如果被家長干擾可自由選擇的食物之後,這個自然機制就喪失了。
蒙特梭利博士相信,這些內在指引原則在心理發展上也是一樣的。所以在準備好的環境下(只提供健康的選擇) ,給予充分自由,孩子們會自然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雖然心理學的研究並沒有顯示專心能力如何對人的選擇造成影響,但確實知道愚蠢及無聊的工作,會導致人做出較差的選擇。但蒙特梭利博士是透過長期大量觀察,實際看到孩子從專注於真實工作上獲得能量,如同心流的經驗一樣。
而孩子在蒙特梭利準備好的教室環境中,獲得自由而展現出一系列的反應,蒙式透過觀察,將這些自然反應整理成為「人類傾向」。
人類傾向
蒙式認為「專心」能帶出人類自然狀態的健康心理特點,而「人類傾向」就是人類滿足生理生存進化的自然表現。而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兒童被釋放自由情況下,就可看到這些人類傾向的展現。在初級的教室中孩子的第一個活動通常是實際生活的演練以及感官活動,這些活動通常會誘發深層的專注力。然後透過人類傾向的展現,以及專注力和行為的控制,這樣周而復始的正向循環下,就會發展出強的「管控功能」。
以下整理11點人類傾向:
- 探索的傾向: 人類如同其他生物一樣,有探索所處環境的傾向。這個傾向從最基本的獲得生存所需的食物、住處開始。我們利用我們的感官在環境中探索,嬰兒探索家裡環境,孩童探索教室環境以及其中的物品,我們的好奇心帶領我們去探索並熟悉所屬的環境。
- 工作、動作、手作的傾向: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所需,讓自己處於較好的情境,會去動作、工作。不管是哪一種文化下,人類都會透過雙手去製作,可以居住的房子、衣服以及獲得食物。我們不可能達成這些需求,而不用行動或動手。有關行動動作和認知的關係在之前第二章也已經詳細討論過了。
- 定位的傾向: 我們會在環境中定位,如同有一個內在地圖能夠對應外在地圖,這讓我們能夠知道如何回家、甚麼東西放在哪裡、甚至於較大的孩子可去看他們社交關係中如何定位自己。而定位、探索以及動作都是相互關聯的。
- 秩序的傾向: 我們傾向於喜歡事物是有秩序的(in order) ,喜歡身處的環境是有可預測性的。而秩序是定位的必須條件,如果一個環境每次都不一樣,我們就很難定位,而所有的歷程都是有開始、中間到結果,所以蒙特梭利所有的活動都是有秩序地,例如:一開始知道甚麼東西放在哪裡、去拿出來、找一個地方放下來工作,然後結束後再放回原來的地方,每個活動老師會仔細示範每一個步驟和秩序去完成。
- 想像的傾向: 人類有想像的傾向,使用智力去想像、創造、發明事物,具有想像的能力,讓我們可以利用動物的毛皮或者植物的纖維製作衣服。
- 抽象的傾向: 人類具備抽象能力,將一個概念中最重要的東西抽出來,例如:看到動物銳利的角,能夠把銳利的概念抽出來,應用在其他地方。蒙式教室中會利用教具,協助孩子理解抽象觀念,例如:觀察尺寸時,就會將其他條件都一樣,只有尺寸不同,讓孩子發現大小的抽象觀念。而抽象的能力和想像力一起運作,會協助我們有所發明。
- 精準的傾向:人類有做到精準的傾向,如同蒙式觀察孩童擦桌子時,他們不只擦有髒的地方,而是包含桌面、桌邊以及桌腳都會擦,並不是要要求完美,而是有一個想要更完善,尋求更好更精準的傾向。
- 重複的傾向: 延續上面擦桌子的例子,會發現孩童在擦完桌子後會再重複繼續擦。這是因為孩童擦桌子的目標和成人不同,並不是為了要讓桌子乾淨,而是在進行他自己的內在過程。他可能是在練習自己身體的某個動作,擦桌子只是他專心去達成一系列動作練習的一個手段,所以會重複做著看似相同的事情。
- 控制錯誤的傾向: 和重複的傾向相關聯的是控制錯誤的傾向,讓我們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蒙式教室中有一個工作,是將米粒倒到杯子中,老師會很仔細很慢很精準的示範動作,然後孩子會一次次的重複練習到可以控制不會灑出來為止。孩子自己就是最佳的自我批評者,會想要控制好自己的錯誤。老師是要幫助鼓舞孩子們去完備他們自己的行動。
- 溝通的傾向: 在社會中人們用各種方式溝通,除了語言之外,包括嬰兒的不同哭聲、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音樂藝術等等都是溝通的方式
- 自我保護的傾向: 從Maslow人類最低層需求層次開始,人們天生就會找尋食物、住處、服飾等保護自我,而且會為了自我,尋求更好的食物、住處等等
當孩子在準備好的蒙特梭利教室中,自由選擇符合自己的需求,這些人類傾向就會展現,而且孩童會朝氣蓬勃。但是當一個孩子進入蒙式教室,這些傾向並不會馬上顯現出來,一開始他們可能會很吵鬧,我們就等他,等他的注意力被一個目標所吸引,透過有目標的活動,運用他的感官去達成一個實際的工作,獨立的、自我完成後,他就會開始變得平靜與喜悅。
如同之前所說的,透過專心,孩童的人格會正常化,偏差的行為會消失,變得越來越和善與喜愛工作,而這件事情讓人聯想起心流。而蒙特梭利博士視「專心」是讓孩子做出建設性選擇的致關重要關鍵點。
接下來下一次將分享實際上面蒙特梭利環境如何促進專心。
(後續章節陸續分享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