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本書第四章討論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最後一段,前兩篇分別說明了心理學上的「管控功能」被研究證實,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並具有預測未來成就可能性。好消息是除了天生基因之外,管控功能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改善的。而蒙特梭利教育就是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管控功能的方法之一,於是介紹了蒙式理念以及人類傾向等,蒙式稱為「正常化」可以啟動的提升專注力等管控功能的正向循環。(本書第四章第一篇連結 / 本書第四章第二篇連結)
而最後這一段則討論,實際上蒙特梭利教育的哪些部份可以有效促進專心,以及另外一種最近很流行的正念冥想練習,和蒙特梭利教育在提升專注力上的相似性。
[蒙特梭利環境實際上如何促進專心]
蒙特梭利教育至少在以下三個方向上能有效促進專心程度(Concentation): 預備好的環境、三小時工作循環、最小程度的干擾,以下分別說之:
<預備好的環境:>
蒙特梭利博士推斷在規畫好的有秩序的蒙特梭利教室中,透過自我修正以及手動工具等設計,能促進孩童的正常化(有關動手做對孩童發展的影響,在Ch2已經討論過了) ,蒙式認為,對一個感興趣的目標引發一系列的行動去達成這個目標,這個過程是最能鼓舞孩子的。
實際日常活動
一位新幼童剛剛進入蒙式教室中會被示範一些生活常規的練習eg:擦桌子,孩子會很認真的擦桌子,然後一遍又一遍,即使這個活動的直接練習目標已經達成,就是桌子其實已經被擦乾淨了,但是孩子還是會繼續,似乎是要達成他更內在的目標,手和心會非常專注地去做。在Ch2已經討論過也會在Ch10進一步討論,在此,主要針對專注的目標以及和管控功能密切相關的部分來說明。孩子天生會想要如同大人一般做事,會模仿大人,且想要自己獨力完成大人可做的事情,所以蒙式會設計適合孩子的尺寸,來幫助孩子可以自己完成操作,且孩子喜歡有目標的行動。
蒙式發現,孩子會被一個接著一個的動作很精確的示範,對於大人而言,這些精確的步驟或許感覺很像強迫症,但對於孩子而言,透過這一系列的動作,他們非常專心於每個動作,動作本身就是目的,它可以發展出內在的力量。
儘管動作本身就是孩子的目的(Purpose) , 但蒙式也聲稱目標(Goal)也是重要的,尤其這個目標是和孩子所關心的照顧周圍環境有相關性,且和他們看到大人會做的行為相關,同時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去達成這個目標,也是非常重要的。
感官教具
一旦孩子可以專注於日常活動的練習, 即可開始採用感官教具,(通常為2.5-3 years)。一樣是提供一系列精準的操作行動示範,讓孩子學習,而這些練習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領他們專心。 但很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自己主動,在準備好的環境下自由去做,自我發展會在孩子專心於這兩種活動時,自發性的產生。
<三小時工作循環>
蒙式認為,專心對於孩子調整內在引導,去做出適合自己正確的選擇至關重要。如果大人打擾孩子早上下午各三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會削弱孩子專心的達成。
一項針對成人的實驗發現,成人平均需要28分鐘,才能從被打擾之後回到原本在做的事情上面,如果打斷超過40分鐘就回不去了。
蒙式相信孩子需要足夠不被打擾的時間來投入工作,專心並發展內在引導,而這個時間是三個小時。
蒙特梭利博士透過仔細觀察研究後,畫出了一個曲線圖,發現孩子在經過半小時的預備工作後,會進行難的工作,可持續1-2小時(eg:寫作) ,之後才會換成簡單的工作(eg:看圖畫書)。
而剛加入蒙式教室的孩子可能不是這樣,會需要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有這種曲線,而老師必須要有耐心及信心,幫助孩子去建立工作的秩序。
另外,老師也要注意,不要以為孩子看起來很疲勞,就想帶他們出去外面玩,但事實上,可能真正偉大的工作還沒開始,因為在很深度的專心之後,孩子會感覺神清氣爽(refreshed) ,而不是疲倦(tired) ,保持三小時不被干擾的工作時間是重要的。
<儘量降低教室訪客對專心的影響>
蒙式認為要儘量減低干擾,所以教室的訪客也是越少越好,確實有些學校會鼓勵親子互動,父母也一起在教室中,但蒙式不建議這樣做。
首先,訪客可能會問孩子在做甚麼之類的,會打斷孩子,所以即使父母參觀者在教室中,也是要自己安靜坐在教室一角觀察,不要打擾孩子。
第二,父母可能有意無意會影響孩子的選擇,孩子可能會為了取悅父母而做某個選擇,而不是出於自己的內在引導。
同樣的,蒙式教室不會讓孩子定期將工作帶回家,也是怕父母會影響到孩子。除了選擇會被影響之外,帶回家還有一個問題是,父母可能會去注意錯誤的地方。老師有看到整天下來孩子的努力,而父母只看到那一點點成果,且可能有傳統上對錯誤的態度,例如:字拼錯了,蒙式老師不會在乎,因為重點是人格發展,是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有自信能夠做出好的選擇的人,這是所有發展的基礎。
關鍵是孩子是否有發展出勇氣,能不停地嘗試一做再做,達到精熟之後,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其實孩子會自己發現。
總而言之,蒙式教室透過以上三點來促進專心,讓孩子在這樣預備好的環境下自由選擇工作,孩子會產生專心以及正常化,並做出對自己正確的選擇,啟動這樣的良性正向循環。
[正念與人類心理學]
和蒙式理論中有關專心與正常化相關的,另一個研究領域是正念,指完全專注於當下,冥想的練習可以促進正念,主要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1. 全副心神專注於單一的刺激上,例如:專注於呼吸。
2. 讓想法從腦中自然流過,不帶任何判斷,也不帶認知,單純就是一個想法。
3. 身心的練習,例如:瑜珈或太極,保持平靜,不帶判斷,單純的做這些動作並專注於自己的身體與心。
儘管現在的研究還在早期階段,但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正念練習對於專注力以及情緒穩定有正面影響。
就有一位法國的醫生研究發現,不規律的心跳和心理偏差,似乎會在同時發生。而印度的瑜珈大師幾乎不會有這些問題。所以認為,身體的放鬆穩定和專注及情緒管控有相關。
訓練專注力
正念冥想已經被認為可以強化人的管控功能,包括專注力。在一個對80位大學生的實驗中,隨機的讓他們參加,綜合性身心訓練(IBMT)或者放鬆控制,每天20分鐘持續5天的訓練之後,IBMT的訓練員成功的讓參與者達到了放鬆的狀態,只專注於他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身體、心裡的狀態。而在進行訓練的前後都有對他們進行測驗,發現專注力有明顯的提升,尤其是採用Flanker Test(旁側夾擊測驗: 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經典實驗,是有關衝突的反應實驗 eg:用紅色寫Blue 然後要受試者說出字的顏色)測驗結果有明顯的提升。
有趣的是,接受冥想練習的受試者,甚至在智力測驗當中也進步了,而這只是其中一個實驗說明了正念訓練可以強化專注力。
情緒穩定與同情心
許多研究顯示,冥想對情緒穩定及同情心都有正面影響,首先通過紙筆測驗後,發現冥想練習後的生氣、壓力、緊張、焦慮等等情況改善,接著又設計一些有壓力的突發事件,對受試者施加一些壓力,也發現有經過冥想練習後的情緒穩定度有幫助,而情緒的穩定,進而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品質提升。
神經變化
還有一些實驗是直接看冥想練習,是否會對腦部結構或者功能有影響。一個實驗是用電腦圖追蹤測量接受冥想練習者的腦神經,發現明顯的左半部比右半部更加活躍,而這就是所謂的Happy Pattern,因為這些人會感受較強的可行性,覺得自己可以辦到,而不是有避免的傾向。其他研究則是用腦部區域來看,發現冥想者會影響前扣帶皮層以及前額葉皮層,而這兩個區域也是和執掌同情心相關的區域。
綜合來說,正念冥想能提升專注力以及情緒控管力,且神經影像學也已經顯示了腦部會因冥想而變化,而因為這些明確的效果,讓這些對大人的正念研究,也漸漸延伸到孩童的正念訓練,而蒙特梭利教育法其實就是與此密切相似。
[蒙特梭利與正念]
蒙式教育和正念練習有不少地方是相關聯相似的,除了之前討論的都可強化專心之外,兩者都很重視身心的感知。正念冥想常會要求練習專注於呼吸上,或者只專注於一個行動or感官經驗 eg:吃橘子。而之前的章節中也討論過,蒙式對於感官經驗的重視,像是會分層次,每次只給一種感官經驗的區辨eg:顏色、材質、長短等,一次只有一個變因,只認真觀察一個差別。
另外,透過日常生活的練習,蒙式認為手動動作也和專注力密切相關,同時讓孩子有明確目標,一步一步仔細去做去達成。這類似僧侶用砍材、提水等活動來訓練正念,同樣的蒙式到中學時,更強化了手動工作,讓孩子直接在農場工作、設計建築並執行等等。
而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有兩點是蒙特梭利與正念練習很相似的如下:
沉默安靜
蒙特梭利教育中有個叫做沉默的遊戲,由老師在白板上面寫下Silence之後,然後或許有1-2位孩子先發現之後安靜下來,慢慢的開始影響其他人,一個一個沉默安靜下來,一段時間後,由老師一個一個慢慢輕輕的叫每個人的名字,直到最後一位被叫到,這個沉默活動才停止。
蒙式認為安靜有幾個目的,首先會提高對聲音的敏感度,而且也是意志控制衝動行為的一種練習,同時也有社交目的,一個孩子如果打破沉默,如同打破團體,因為這是團體共同要達成的一個目標。
認知以及自我控制是蒙式教育的基石,同時也是正念練習的關鍵。
走線活動
另一個和正念冥想相關的是蒙式小學的走線活動,就是在地上畫線請孩子順著線走,需要很專心同時運用肌力才能走在線上,這也會展現孩子會喜歡完美的傾向。因為可以增加難度,例如:拿東西、提水桶或頭上放東西來走,或者要求用不同的節奏來走,這會讓孩子需要非常專心於他們的行動上。
結語
實驗證實具備好的管控功能的孩子,長大後在身心各方面都有較好的成就。而蒙特梭利教育和正念練習,都對提升專注力、情緒控管及身心覺知上有明顯的幫助,因此可以說兩者對於人提升管控功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