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蒙特梭利教育的科學證據,之前文章中已經分享討論過:行動/動作、選擇權、管控功能等等蒙式教育中的重要核心理念,透過心理學科學研究發現對學習的影響。而接下來到了本書第五章,要討論興趣對於人類學習的影響。
蒙特梭利教育本身就是設計成能夠喚醒興趣,並允許孩子依照個人的興趣去追求該領域學習的。它是奠基於擁有選擇權的教育。而興趣通常能引發出內在的投入,並發展專注力,這是一個基於內在動機為必要基礎的系統。
研究者辨析有兩種興趣:一種是個人興趣(Personal interest) ,例如:嗜好,是個人主觀的。另一種是主題興趣(Topic interest) ,這個則是較廣泛的呈現,可以多人共享的。而這兩種興趣都自然地會促進人的投入。而蒙特梭利教育強調這兩種興趣,它鼓勵主題興趣,並極大化個人興趣。
有關主題興趣(Topic interest),蒙式的教具及活動,已經發展了數十年去符應孩子的興趣。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在發展一個教具時,會一直測試它,觀察孩子們的使用狀況後改進調整,而如果無法讓孩子有興趣去使用它,就會淘汰。
而有關蒙式課程的發展也是一樣的方式,老師們受訓時會用寫腳本的方式記錄下每一課程,然後彼此演練,同時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會定期審查這些課程與教具,需要改變時就會改進。而主題興趣就是這樣嵌入蒙式教育的,而這也可以釋放出蒙式老師很多的時間精力,專注於協助每個孩子發展個人興趣上。
有關個人獨特的興趣(Personal interest),蒙式鼓勵孩子去追求引發他們興趣的議題,並協助累積更多有關這個興趣的相關學習。例如:一個孩子對青蛙很有興趣,除了生物學上面的必然學習之外,透過做有關青蛙的報告,也會培養書寫、拼字、畫畫等能力,同時也可能以青蛙為跳板來學習各種聲音。老師的角色就是引導孩子,將他的興趣連結到各式各樣的學習當中,因此能確保孩子的學習範圍廣泛,而且是以他自己的興趣作為學習的引擎。
而在傳統體制內學校則很難去發展個人興趣,老師不會針對不同孩子給不同的作業,通常都是指定一樣的作業給全班。而工廠模式思維對於這個狀況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在這種思想下,孩子們要步調一至朝向同樣的方向發展,孩子們按照規定的每日課表上課。而蒙式的孩子,則可以自由選擇當天想做的工作,他們學會自己制定自己的行程,這點在之前第四章有提過,對於之後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將孩子視為空瓶子的思維模式也要負部份的責任,因為這個想法認為孩子沒有任何內在既有的興趣可被引發,孩子就是如同空瓶子一般,讓教育者倒入想要提供的知識。
行為主義者主張的獎勵架構,也排除了興趣的直接教育性,所有孩子要完成同樣的指派,這樣才能判斷並給予獎勵。如果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作業,那麼就無法所謂公平的評判給獎勵。在這種教育下,學生就需要透過考試內容來證明學習,而學個人興趣反而會占用了學習標準課程的時間。
儘管如此,傳統體制教育還是可以促進主題興趣。但這個通常依賴不同的老師,如果碰到好老師,有時間精力去引導聽眾學生產生主題興趣,而這要如何做,也是根據不同的老師。但蒙式不一樣,教具與課程本就是設計成激發興趣的,所以老師可以專注在幫助個別孩子的個別興趣。比如說:蒙式老師不用自己創造方式去解釋數學三項式,這在教具中課程中本已經包括了。同時蒙式還極大化了一個很重要的興趣引發點,那就是同儕的力量。很多研究顯示,透過不同形式的同儕參與,可以提高主題興趣,這個在第七章會進一步討論。
當然蒙式不是第一個提出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在傳統教育架構下很難被重視。這實在相當不幸,因為興趣之於學習的影響是很明顯可證的。
[興趣與學習的研究]
興趣被定義為和幾種心理狀態相關,包含:專注力、增加認知功能、持續性、情感參與..等等,在2011年學者Renninger and Hidi提出興趣的五個特徵:
- 興趣是關於特定的目標,且是專注與投入的、
- 具備興趣的潛能是人類的特徵,不同個體會有獨特的興趣,且環境能夠滋養這些興趣。
- 興趣有情感以及認知的面向。
- 興趣有時候是潛意識的。
- 興趣在神經迴路中顯化為獎勵過程。
同時興趣有四個階段:
- 被情況激發
- 持續發展
- 誘發出個人興趣
- 最後變成持續的個人興趣
既然興趣和專注力、增加認知、持久度等等都相關,可想而知的,基於興趣的學習會更好。也有很多研究證實這點,儘管多數的研究都是傾向考量個人興趣,但還是至少有一個研究,是針對主題興趣的。接下來討論興趣的影響。
興趣之於小學生到大學生的學習影響
一個早期的研究,讓一群小學生在六個主題當中挑選自己最有興趣的以及沒興趣的,然後分別給他們兩段文章去閱讀。一段是他有興趣的,一段是他沒興趣的,而這些文章都是高於這些孩子1-2歲的程度,然後再給他們做測驗。結果顯示,即使不是他們原本看得懂的程度,沒有興趣的文章平均是67分,而有興趣的平均可以到87分,可見孩子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學習的比較好。但是這個研究無法排除,剛好孩子有興趣的領域文章比較簡單這個問題。
因此Ann Renninger又做了一個實驗,採取的是開放式的問題,詢問孩子的興趣,然後再根據這些回答去設計。幾周過後,讓孩子進行閱讀以及數學測試,而每個孩子拿到的測驗,都有一半是他有興趣的一半是別人有興趣他沒有的,測驗方法是先唸一段文章後,邀請孩子回想內容來回答,然後再繼續。而數學的部分就是請他們寫出答案。
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閱讀部分和之前的研界結果一致,對於孩子有興趣的主題,他們在回答時會寫更多的句子,提供更多的細節,也比較少出錯。但是數學成績似乎就沒有差別,可能原因是這個數學測驗中,興趣的涉入程度很粗淺,例如:籃球員每場獲得24分,他打了14場,他總共得幾分? 對於一個喜愛籃球的孩子而言,看到這個題目只會想到計算,而不是籃球。
另外一個研究是將興趣滲入數學當中深一點的研究,也是對小學生的實驗,將孩子隨機分成三組,一組教的方式是抽象的eg:有三個個體,每一個分成一半,總共有多少份? 一組是具像組eg: Bill有三根糖果,每個切成一半,共幾個? 另一組是和興趣相關,就是連結到孩子們關心的人事物eg:採用他們老師的名子,他分土星棒棒糖(孩子最喜歡的糖果) ,將他們切一半,總共可以分給班上多少人? 研究顯示能有直接興趣的學習成果最好。
另外一個數學學習的研究,顯示對於那些原本可能數學不太好的孩子,請他們自己想辦法和同儕討論詢問等方式,而不是只是去查書的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自己和同儕一起找問題解決的,進步非常多。而這也是蒙式教育經常採用的方式。(Ch7進一步討論)
眾多研究顯示,不只閱讀以及數學,興趣在很多方面的學習影響巨大,同時也被證實有短期及長期的影響。
就有一個研究興趣對於長期發展的影響,它挑選超過200位高中生,是被認為在特定領域當中有天分的孩子,請他們戴上呼叫器一周,過程中隨時呼叫時,就要記錄下當時在從事的活動,以及感覺想法。三年之後,追蹤他們在各自有天分的領域中,當初由呼叫器回饋的紀錄,顯示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有興趣的人,在三年後發展得比其他的好很多,儘管當初他們都被認定為有天分的。而這個研究已經將社經變因控制住了,結果顯示興趣的影響長遠。
如同之前有提到,有關興趣的研究,多是個人興趣。但有一個針對主題興趣的研究,顯示針對大學生研究,當他們自我認知到有不足時,會對延伸的新主題產生興趣,(這個是來自我們不太能夠解釋得,對於解題找出答案的慾望興趣)但是,當已經學習到這個知識後,就是知道答案後,對這個主題的興趣就消逝了,顯示在這個過程中,這個興趣並沒有轉化為個人的興趣。
下篇繼續分享興趣對於學齡前的影響,以及蒙式教育有關個人興趣及主題興趣的進一步討論。
PS: 圖: Sophie學習數學幾何圖形時,藉由他愛畫畫的興趣,進行幾何圖形繪畫創作。
(後續章節陸續分享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