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的說法是要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甚至包括我在諮商時,也都會先確認個案的內在關係是否和諧、能夠喜愛自己。似乎這是一個大家普遍認同的觀念要能「愛自己先」。
但最近看的一本書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中有不太一樣的觀點。當然他主要探討的對象是受過不良對待過的孩子,作者是兒童精神科醫師和神經科學家,他研究童年時受過不當對待或者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即擁有充滿壓力的體驗 可能對大腦的結構和相關化學反應造成永久的影響,也同時相應的會影響其行為。而不要認為這些孩子長大後會自己變好,作者說明如果要能治癒這些人,就要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學會愛、如何應對挑戰、以及如何面對壓力的。書中談到很多實際案例與研究,我僅僅紀錄我認為的重點,整理如下幾點:
- 人際關係是關鍵:
作者依據其經驗與研究發現,所有經歷災難的人,呈現出最受創傷的反應共通點就是人際斷裂,那些被原本應該愛自己的人所傷害的人,會失去安全感與價值觀,變得沒有人性。因此要從創傷中恢復過來也一定和人際關係有關,需要重建信任、回歸安全與重新建立關愛。所有經過治療而最終能健康成長的孩子,都是因為周圍有強大的社會網絡支持他。受過虐待或創傷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健康的團體,讓他們有歸屬感,有效的正是那些重複、持續的、有耐心的關愛。
- 大家庭的價值:
作者認為人要記得人是動物,而且是群體性的社會動物。過去幾千年來多數人類都是活在大家庭中,由40-150人組成。1500年時歐洲平均家庭人數為20人,而到了1850年下降為10人,到了2000年普通家庭人口數少於4人,且有很多人獨居。隨著科技進步,我們遠離了自己的環境,我們生活的世界對生物學毫無敬意,沒有考慮到人之為動物的一些基本需求,反而經常使我們遠離健康的生活。包括現代主流的觀念是「除非自己愛自己,否則沒有人會愛你」。但是事實上,除非你有被人愛過,現在也有人愛著你,不然你不會愛自己。愛的能力無法單獨建立起來。而以前的大家庭或者小社群的養育方式,是可以提供足夠的各種情感支撐。快要撐不下去的母親,也可以將孩子交由某位阿姨或者祖母、姑姑、姐妹,平均來說是有四位家庭成員共同撫養一位孩子,而不是像現代可能只有媽媽單獨和孩子兩人待在家中。
而關於「愛」這件事情,我確實有點感觸,因為確實在諮商時,會碰到部分個案是很難和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而這點確實成為他們困擾的核心,也影響他們各方面的思考與行為。而在諮商過程中嘗試先讓他建立起自我整合與自我關係時,確實很常會提到愛自己這件事情。這或許是面對很多無法認同自我的人要想辦法先讓他往內好好面對自己,才有基礎與能量去面對外界的方法。但是我也理解書中作者面對的很多個案是極為嚴重的,是從小被虐待、性侵、甚至不當成人的方式養大的,面對這些從來沒有感受過什麼是愛的人,跟他們談愛自己根本是天方夜譚,因為從來沒有感受過任何「愛」的人,是不會有「愛」的能力。而我一般接觸的個案不是那麼嚴重的,儘管或許有很多負面經驗,但至少不會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愛,而且確實的情況也是,越是從小缺愛的人,在人際關係上面越有問題也越有渴求。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把「愛自己」做了太多的延伸意義,變成凡事不管別人只追求愛自己的話,這樣就是過與不及,因為一個沒有良好關係的人,也不太可能真正的好好愛自己。
- 建立有利於生物性的環境
人類幾萬年來撫育嬰兒時是在同一張床上,嬰兒沒有自己的一間房間,嬰兒需要經常的肢體接觸。同時也應該建立一個讓母親有更多的群居支持的環境。父母或學校也應該多注重在人際關係上面的活動。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學習與人建立起真正的關係。
而輕視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可能會阻礙同情心的發展。和語言一樣,同情是人類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決定人之所以為人的因素之一。但是同情和語言一樣需要透過學習,同情和人際關係的發展需要環境的輸入,大腦的發展也需要依賴多多使用,而如今小孩被作業以及電子遊戲、3C佔滿時間,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該具備的同情心等能力,基本上違背了人的生物性,也導致了越來越多心理疾病。
作者其實已經不只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在書末最大的呼籲,就是他在研究了那麼多的案例之後,認為國家社會應該重新思考我們現代的一些作法其實都在危害人類自身,因為創傷事件本身就是破碎社會以及對過度強調競爭的文化的直接反應。社會文化中強調強者為王、贏者通吃,遊戲、電視中的暴力畫面情節,忽視人際情感連結的教育,不鼓勵犯錯冒險等等。都不利於人類的健康發展。而大腦的學習是有記憶的,一旦思考模式形成的一條凹槽軌跡,就較難翻轉,而暴力的就容易暴力、積極的就會積極。為了讓孩子能成為友善的、有同情心、能夠愛自己愛他人的人,我們需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是痛苦讓人變得易怒、焦慮和好鬥,唯有耐心、愛心和持續的照顧才能起到作用,沒有短期的良方。
PS: 家裡的桃花開了,開心。元宵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