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進入了第三章[Choice and Perceived Control],是要討論本書第一章中提出之蒙特梭利教育九大原則當中的第二個,就是自由選擇對孩子學習的正面影響。

IMG_3725.jpg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在1989年提到,受蒙式教育的孩子,在教室整天都擁有自由的選擇權。因為人生就是建立在不停做選擇的基礎之上,所以孩子需要學習去自己做決定。他們必須自己做選擇並做決定,而不是透過遵守任何其他人的意見。

所以孩子在蒙特梭利教室當中,從早上進教室就要開始選擇自己要做什麼,然後看這項工作吸引鼓舞他多久,就做這項工作多久,然後收好教具再選擇下一個工作。年紀較小的孩子,偶爾可能會不知道如何選擇,需要老師的協助,但多數情況下,孩子的選擇只有受限於這項工作是否是老師已經介紹過給他了的。如果老師已經講解過的工作,且同時又沒有其他人在使用該教具,則孩子有完全的自由去選擇這工作。而且因為所有教具都在學校,且蒙式的孩子是在教室當中就有足夠的學習,所以不需要有回家功課。

 

而常規教育中,何時上課、上什麼課、何時下課都被規定好了,只有下課10分鐘才有自由選擇,所以孩子才會那麼愛下課時間,且即使回家了也被作業所限制住。

常規教育這樣的方式,應該是受工廠制度追求有效性所影響,這在第一章就有提到。工廠是不可能讓工人自由選擇要做什麼工作的,且老師只需要將他的知識面對25-30人一次倒出來,讓他們吸收,這樣是最有效率且實際的作法。

儘管心理學研究明顯顯示,限制選擇對學習不利,但毫無限制也可能讓人衰落,破壞個人的自制力。而有所限制的選擇,明顯是最好的。本章將首先討論有關選擇的優點,無論在常規或蒙式教育當中,之後再討論蒙式有限制的選擇。

 

[有關自由選擇的好處之研究]

當人們有自由選擇權時,通常傾向於感覺比較好,同時表現也比較好,以下分幾點討論:

  • 自由選擇對工作表現的影響

實驗證實,認為自己在環境中有選擇權的人,表現會比較好。大人和小孩都一樣,而且小孩更強烈一點。

首先先說對大人的實驗,邀請被實驗者處於一個很吵的環境下,請他們拚七巧板並進行校對工作。其中一組是可以選擇將很吵的聲音轉小聲的,儘管很多人實際上並沒有真的去把它轉小聲,但結果顯示,知道自己可以控制將聲音轉小的這組人,比起不能改變的另一組人,在需要專心與執著的工作上表現都較好。

而自由選擇也會影響大人的記憶力,一個實驗是讓一組人可以自己選擇要記憶的字組,另一組是提供被選擇好的字組,而為了避免難易不同,其實兩組是一樣的內容。實驗結果是自己選擇的那組比較有好的記憶表現,而如果兩組人又都被要求再記憶另一份官方指定的清單,即使如此沒有選擇,但原本有選擇權的那組,一樣也記憶的比較好。

 

而自由選擇權對於學習及表現上的正面影響,在孩子身上是更明顯。一個實驗是讓7-9歲的孩子解字謎,其中一組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領域,例如:動物類或食物類的字。而另外兩組人不能選擇,且實際上最後他們解的字謎是同樣的內容。結果顯示,有選擇權的那組答對率是另外兩組的兩倍以上,且還會想要花更多的時間繼續玩其他類別的猜字謎。所以自由選擇不僅表現較好,也影響了執著度,這就會影響後續的學習成果。

但有人可能會認為,那是因為有選擇的孩子,選了自己比較熟悉的領域,所以比較厲害或比較有興趣。因此有另一個電腦遊戲的實驗,來控制不會有任何事前知識的差異性。

實驗是將一組孩子對於所要玩的電腦遊戲中的飛行船等物件,可以幫他們命名,另一組不行。一開始實驗兩組表現的差不多,但自己命名的那一組,表現出比較有興趣,且自己會做更多的遊戲。因此導致了在做後測試時(post-test) ,自己命名的那一組表現較好,所以很明顯的有自我選擇意識的會在學習表現上面更好。

 

另一個是針對動機的研究,將孩子分成兩組讓他們做一些工作,一組可以自由選擇要做什麼,但是有建議他們先畫畫,另一組則是規定要先畫畫,才能玩別的。然後最後幾分鐘,可以再自由選擇全部的事情要做甚麼,實驗顯示,可以自由選擇的孩子中有80%會再次選擇畫畫且平均畫5分鐘,而被規定的那一組只有20%的人會再選擇畫畫且平均畫1.5分鐘。

而自由選擇,除了能提升工作表現、興趣以及堅持度之外,也對孩子的創造力有正面的影響,確實有實驗顯示,可自由選擇的孩子表現出較好的創造力。

而即使是嬰兒這些結論也是一樣的,有實驗是將大約出生兩個月的嬰兒分兩組,一組是如果嬰兒頭往右轉,就會導致上方吊的車子移動。而另一組則是被設定固定時間移動。兩周後,可以控制的嬰兒那組,轉頭的次數是另一組的兩倍,且他們的媽媽們表示嬰兒有更多的笑容。

之後又帶兩組嬰兒到實驗室中,發現可以轉頭控制的那組嬰兒,會知道自己可以控制新的事物,而另一組則不知道,可以自己控制。所以總結是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自由選擇都有很多的正面影響,包括:更好的學習、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且更樂於投入工作且工作時間更長。

 

  • 選擇與幸福感的研究

從之前那個嬰兒轉頭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自己可以控制環境的,會顯現出對環境更高的興趣,同時也比較開心。

另一個實驗是在療養院中的實驗,一組人所有的一切都由照顧者決定,包括:監測其健康狀況,植物的照顧,看電影的時間。而另一組則被要求要自己負責任,包括:自己有需要幫助的話要自己提出,自己負責照顧一個植物,自己可以選擇要看電影的時間,然後分別在實驗開始一周前以及三周後,由不清楚實驗內容的人去向這些療養院中的人做面談,同時測量他們想參與電影以及競賽的意願程度。

而實驗前一周的結果,兩組人差不多,但三周後的結果,很明顯自己可以選擇的那組人表現出更開心,且願意參與更多的社交活動。因此無論是嬰兒到老年人,知道自己能夠對環境有所控制選擇的話,能明確增加幸福感。

今天先分享到這,下一篇將繼續此章後半段有關蒙特梭利教育中的選擇與控制。

 

PS: 圖片中之企鵝報告,是Sophie在可自由選擇報告主題以及表現方式的情況下,自己主動想做的。

IMG_3727.jpg

(後續章節陸續分享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phia(蘇菲馬麻) 的頭像
    Sophia(蘇菲馬麻)

    蘇菲的世界·哲學諮商媽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