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分享本書第三章的前半段,主要研究自由選擇對工作表現、動機、幸福感等都有正面影響。接下來這篇是第三章中後半段,探討學校制度,自由程度與動機的關係,以及蒙特梭利教育中的自由選擇與控制。

IMG_3726.jpg

<自然學校設置>

一個很有名的研究是將教室定義分為兩種,一個是「Origin」(自然原始式 )一個是「Pawn」( 高壓棋子式)。前者的老師多溫暖,但提供明確且堅定的規則。後者老師專制,要求學生遵守。然後對這兩種教室內的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前者班級的學生比較會有內在主動性,而後者多需要靠外力來推動。

且研究顯示,教室中的控制程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與幸福感,讓這些學生進行問券回覆,顯示自我感覺自己的教室環境越自治傾向的孩子,越有動機學習且較有自我價值感。

而為了避免問券問題有誘導性,另一個實驗是針對這些孩子在做完問券兩周後,提供一張常規教室的圖片給他們看,並請他們看圖自己寫一個故事,而結果也顯示故事內容和問券回答顯示的結果有高度的相符。同時,自認為自治教室的孩子們,所寫出的故事也比較有創意且較認真寫故事。

另外一個針對高中生的實驗,也顯示出可以選擇作業的一組,比較有動機去完成作業。可見自由選擇(自治)會影響很多面向,包括學習表現、努力程度、幸福感、創造力且通常這樣的孩子會比較不具侵略性。

總之,在自己環境中能夠掌握選擇與控制權,將對認知與情感功能有正面的效果。而一般常規教育並沒有設計提供這種自由選擇權給孩子,但是蒙特梭利教育則是將選擇權建於每天的課程中,接下來就來討論蒙特梭利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的選擇與控制>

最早在羅馬的蒙式教室中,有一天老師比較晚到且前一晚忘記鎖上櫃子,當老師到時,就發現孩子已經自己拿出物品來操作了。這件事情讓瑪麗亞 蒙特梭利博士覺得孩子其實可以自己選擇,而且讓孩子自我選擇,也可讓成人能更好的觀察孩子的需求與傾向。

而從這個簡單的觀察開始,蒙式建立了一個學校體系,讓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要做甚麼、要做多久、要和誰坐在一起、和誰一起工作,在蒙式教室中孩子們在合理的控制之下,他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以及掌控自己的生活。

人們一般很難想像這樣的學校(讓孩子整天自由選擇)如何可能,但蒙式證明在仔細預備好的環境下是可以運作的。

 

預備好的環境- 蒙特梭利教室

蒙式相信要讓孩子作出富有建設性的選擇,環境必須準備好,尤其要設計成具有建設性刺激的環境。

首先討論環境中的陳列家具(有關教具按照秩序擺放會在第十章討論) ,蒙式教室的櫃子都設計成為讓孩子可以拿到的高度,所有教具都是一目了然的,不是在矮櫃中,就是其他人在使用。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拿取放回。而常規教育則一般教具多是鎖在櫃子中,只有老師可以控制使用。

而教室中的桌椅,也是設計成符合該年齡層孩子高度的大小,而且他們可以自己搬動,代表了他們可以自由移動,選擇要在哪個地方工作最自在。

透過教室中的種種設計,蒙式準備了一個讓孩子可以感受到自我控制,以及透過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出好選擇的環境。

但儘管孩子看到所有的教具都在櫃子上也拿的到,但事實上只有少數孩子可以選擇全部的教具,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主題:有限的選擇。

 

<有限選擇的好處>

雖然已經實驗證實,有選擇權是有好處的,但過於豐富的選擇卻不適合人。實驗發現,在超市中如果只有6種果醬可以試吃,比起有24種可以試吃時,只有六種試吃的,最後顧客比較會買單。同樣的對學生的研究,提供6種主題讓學生作為額外加分題的撰寫論文題目,比起提供24種主題,前者比較多人願意做且也完成的較好。

所以當選擇太多時,就會變成負面效果。或許也是因為人們會覺得失去控制力。

 

<蒙特梭利教室中的有限選擇>

儘管孩子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有相當的自由選擇,但其實他們也是有一些限制因素的,以下討論之:

 

蒙式教室中的數量選擇

透過以上的實驗,當選項超過24個時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所以有人可能會說蒙式教具是否太多了?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幾乎沒有孩子是可以選擇教室中的全部教具的。只有少數已經是準備要升級到下一階段班級教室的孩子(蒙式一般多是3個年級混齡同教室) ,且他們就會對很初級的教具沒有興趣。而對於大部分的孩子,他們的選擇,會受限於只能選老師已經介紹過給他的教具。而且蒙小階段也有分科目,不同科別有不同教具,所以每科不會有那麼多的選擇,而最重要的是,其實學習做出選擇也是蒙式教育重點之一。

所有蒙式教具都是經過實際觀察使用狀況去不停調整,有邏輯性的,且還有以下三點可以來討論是否蒙式教具選擇太多:

  1. 孩子是在不同科目領域當中去做選擇,這和24種都是果醬不一樣,是不同型態的活動中去做選擇。
  2. 蒙式教室中的教具是有系列性、時間性的,按順序在三年之內介紹給孩子。並不是一次全部都是新的東西讓孩子做選擇,有些教具對孩子來說是已經熟悉的了,不是一次很多新選擇要做。
  3. 說選擇太多會有問題的一個可能前提是,因為買了無法退換導致後悔,所以選擇時很困難。但是蒙式教室中,孩子選擇所有教具都是無任何成本損失,隨時可以更換的。

 

透過教具的有限制選擇

儘管教室中有很多教具,但是對於很小的孩子例如2-3歲會建議給少少的選擇,老師也會視情況提供協助,詢問孩子你想要做A or B。

偶爾也會碰到孩子想避免某特定的工作,老師可以巧妙的限制孩子的選擇,不要常常問他要不要做這個? 因為這樣會剝奪孩子的控制感。而是問孩子準備何時哪一天要完成? 這樣孩子就仍然保有控制感。

另一個控制選擇的方式是,蒙式教室中每項教具只會有一個。因為孩子需要學習在群體中一起工作,以及分享有限資源。另外一個原因是,孩子透過觀察別人做不同的工作來學習,也會鼓舞他們去學習不同的事物 。

IMG_3723.jpg

因為社會整體利益的有限制選擇

蒙式認為自由需要和責任是一體的兩面,孩子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就談不上自由。

所以因為社會中的集體利益,會要限制一些行為,例如: 不能爬窗戶、爬桌子、拿別人東西等影響他人的不良行為,老師就會很嚴格的要求。

而對於特別這種行為不佳者應該如何處理?蒙式老師就會限制他們的自由,例如:讓他坐在老師旁邊半天一天,並幫助他去控制自己。

而研究顯示比起傳統常規學校,蒙式學校中的孩子比較少有嚴重錯誤行為,可能原因是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而且專注力較好。

 

對自我發展有用的有限制選擇

蒙特梭利教室當中的選擇限制還包括了,是要對孩子現階段發展有幫助有用的。

當我們說到小小孩的自由時,不是指支持他們毫無秩序紀律的無目標活動,而是指協助移除對他們自我發展的限制。

孩子的自由選擇是被對他們現階段發展有幫助的活動所限制的,例如:小小孩可能只有幾樣教具可以選擇,但他們也會因為漸漸長大,可以選擇更多而被鼓舞。同時這些教具的用途也是被限制的,例如:Movable Alphabet就是用來拼字的,而不能拿來當作玩具亂玩。

 

[設定目標日期對於表現及動機的影響]

在能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有關自我發展有時候孩子會發生拖延的狀況,而如同之前所說,老師可以利用設定目標日期(deadline)的技巧來面對。但訂定目標日期很明顯的剝奪了人的選擇權,這種方式也被廣泛應用在常規教育中,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deadline,但研究顯示這樣做會影響動機。

一個研究顯示如果有deadline會對工作興趣有負面影響。實驗是讓學生們進行拼字遊戲,一組學生明確或暗示他們有deadline,另一組只有告知他們儘快完成,最後所有人都在deadline時間內完成了,表示這個時間其實是充裕的。但是在完成之後的自由時間中,被告知有deadline的那組學生比起另一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繼續玩遊戲,而且感興趣度以及享受度都較低。

而儘管被要求的deadline對工作興趣與動機都有負面影響,但是如果是自我設定的deadline就沒有這個影響。因為如果是別人訂的來要求達成,則減低了自我的主控權,但自我訂定則還是有控制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所以如果將訂定deadine的權限從老師身上轉移回學生自己身上,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完成時間

蒙式小學老師透過學生的工作Journal來追蹤孩子的進度,Journal是由孩子自己寫他每天的工作內容時間,通常一周一次,老師會輪流和每位小孩單獨討論他的Journal,完成了哪些事情,如果沒有完成的老師會問: 你打算何時做? 這樣讓孩子自己訂下承諾,且保有自我控制權。在老師的協助下,承諾是孩子自己下的,不是被強迫的。但如果還是沒有做,老師可能會適度的去強化孩子對這項活動的興趣,或者適度限制他的自由,例如:要求每天早上先做這項活動 。重點是要將外在的強制要求降到最低,讓孩子可以有自我掌控感,而蒙式老師仔細的個人觀察,讓這個狀況成為可行。

考量到孩子不選擇某項工作,有的老師可能會採用check list的方式,例如:要求孩子每天需要完成一種科目,之後才能自由選擇其他的。然後一周下來所有科目都會被選過一次。這種方式表面上聽起來很不錯,但研究顯示這樣做會讓這個真正重要的科目被貶值,這在第六章會深入討論獎賞(reword)的問題,孩子傾向於為了得到後面的這個reword,而忽視之前這個工作,且可能減少專心度。所以研究建議,外力訂定的deadline以及check list還是儘量不要採用。

結論是蒙小老師可以對持續沒有做某項工作的孩子,進行行程安排的完整重新教育檢視,然後要求孩子自己訂下deadline,總之將外力介入的規定降到最低。

 

[蒙特梭利孩子能夠適應常規小學? ]

在知道蒙式教育給予孩子如此多的自由選擇之後,很多人會問這樣的孩子有辦法適應常規教育嗎? 在本書第十一章中有實驗,研究顯示蒙式孩子轉入常規教育中,通常表現都還是較好,也表示他們有高度的適應力。

 

[本章總結]

儘管研究顯示有選擇權較好,但常規教育中孩子還是只有一點點選擇。

而蒙式教室則讓孩子有自由選擇權,但是是在有限的個人以及社會因素限制下的自由。蒙式相信孩子自己會做出對自己好的選擇,也會自我調整。而透過專注力他們的人格會正常化,也因此會做出好的選擇。而專注力是源於很多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這將是下一章討論重點。

 

(後續章節陸續分享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phia(蘇菲馬麻) 的頭像
    Sophia(蘇菲馬麻)

    蘇菲的世界·哲學諮商媽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