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過行動動作以及自由選擇權對學習的影響之後,進入本書第四章,章名為Executive Function(翻譯成管控功能or執行功能)是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下文中會說明其意義。而重點其實是在討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將對未來成就有很大的影響。我想這個會是很多父母非常在意的事情,而好險的是,這種功能是可以被訓練養成的。

IMG_4337.jpg

另外,有收到反應之前每篇文章都太長了,所以接下來我會儘量再拆分成多篇一點,因為這書真的又厚、字密密麻麻,有時候想要在比較好的地方分段卻不容易,再加上我會補充一點說明部分專有名詞或實驗,不過我會儘量切分多篇讓每篇短一點。

 

Executive Function(之後文中會用”管控功能”)是指心理學中的認知系統,用來管理控制包括:工作記憶、注意力、決策、抽象思考等等認知過程。本章即討論這個管控功能在教育上的影響。

 

傳統常規學校中相當強調行為控制而這些控制權是來自於外在,來自於老師等權威訂立的規矩。但在蒙式學校中則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控制能力,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透過讓孩子在準備好的環境中讓他們自由,我們會發現自我管控功能,會非常好的被展現出來。

 

蒙特梭利教室曾經多次展現出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從最早在羅馬教室的一次老師遲到,而孩子們都自動自己工作,到最近一次在Dallas School中,因為某個原因校長要去找班級老師討論事情,但當天早上去了幾次都沒有碰到老師,於是就問同學老師呢?結果同學們回答:老師今天還沒來,然後每個人都自己繼續做自己的工作。

 

而自我控制是和自我調節、情感調節等同屬一家族,被心理學家稱為管控功能,這個功能特別和自我目標導向的行為相關,可以抑制衝動(指對短期有利,但長期卻不利的誘惑衝動)。而這個管控功能在心理學界其實已經研究很久了,但直到近期才在研究兒童發展中被重視,因為發現這個管控功能,是很重要的預測因子,可以預測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甚至於比智商、家庭背景等因素更重要。

而管控功能和前額葉有很大的關聯性,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在一次意外中一名鐵路工人頭部嚴重受損,前額葉受傷導致他雖然奇蹟地存活下來,但後來像變一個人一樣,變得非常容易衝動、魯莽甚至有攻擊行為。

因此本章首先討論目前全球範圍對於管控功能的研究,及它可以預測什麼,接下來解釋蒙式理論中有關可以讓孩子深度專心等原因,最後會討論到正念。

 

[管控功能在心理學以及教育當中的研究]

甚麼是管控功能?

「管控功能」正式的說,牽扯一系列的認知活動,包括:思考、情感也和前額葉相關,而最常被心理學家重視的是,其中的三項功能,包括:抑制、工作記憶、轉移功能,當然還包括了計劃能力、專注力等等。而作者認為有意識的抑制,是管控功能中最核心的。當我們要抑制一個想法或行動是多麼的不容易。如同白熊效應說明的,白熊效應是讓你看5秒白熊之後,請你接下來五分鐘都不要去想到白熊,我們會發現非常難,因為試圖不去思考某件事情,則腦中會有機制要去確認是否有在想,但一旦去檢視就是會想到。

 

管控功能的發展

管控功能是一種曠日持久的發展過程,嬰兒的A-not-B實驗顯示,嬰兒一旦因為多次的經驗後,認定玩具藏在A下方,即使有看到玩具轉換到B下面,還是會一直去找A的下面,而這個錯誤到一歲之後就不會犯了。包括脾氣控制等管控功能,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而到青少年時的冒險精神,也是管控功能的不完備,一直要到20幾歲前額葉功能才發展完成。

而管控功能有時候確實是難以捉摸,而我們只能透過眾多實驗等方法去理解它,包括針對成人有一個研究,是用藍色寫RED這個字,然後要求受試者說出文字的顏色。

以及另外一個很有名的棉花糖實驗,是放一個棉花糖在桌上,告訴孩子如果等待測試者回來才吃的話,就可以多給他一點,但如果不等待直接吃掉,就只會有一個。而同時也請受試者的家長老師針對受試者,填寫有關這個孩子的特質的問券,透過這些實驗方法去理解人的管控功能。

而這些實驗這些年非常流行,很大的原因是人們相信它可以預測未來的人生成功機率。

IMG_4335.jpg

[管控功能可以預測什麼?]

追蹤棉花糖的4歲受試者10年後的狀況,發現管控功能可以用來預測人生的成功度,包括:重要認知能力以及社會成就。

也有其他一些研究主要是依照孩子後來在學校內的成績認知結果來看預測,而是否具備自我調整能力,或許是相對公平可以用來解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孩子的未來差異的原因。

根據曾經加入過高瞻教育計畫(Perry Preschool Project)(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自己進行計畫-工作-回顧然後不停循環的方式學習)的一些低收入戶的孩童,後來發現他們的一些成就並沒有延續下去,但長期追蹤後,發現對降低輟學、青年懷孕等等問題還是有幫助。

另外一個大型實驗是在紐西蘭做得針對1000名孩童,定期(eg: ages3,5,7,9 )追蹤觀察,包括用問券以及專業觀察員等方式持續研究到他們32歲。

首先,發現可以預測健康。當在小時候缺少自我控制的人,長大通常比較不健康,包含物理上身體機能檢查,以及心理健康(通常為失落感)。

第二,可以預測財務狀況。包括是否有存款、有房子、投資計畫等等,甚至於生孩子的狀況。第三對犯罪率也有相關。

而這些研究即使去除特別高或低的特殊狀況,得出的結果也是一樣的。

所以結論就是,管控功能毫無疑問地對人生成就有重大影響。

 

而透過多元方式檢驗,也發現自我控制調節能力較好的孩子,有比較正向的社交行為。一個實驗室是針對82個孩子,請老師進行四個維度多面向的評估,包括:專心度、注意力轉移、衝動控制等等條件評估,同時也請家長以及同學互評,結果顯示比較能自我控制的人,被視為比較寬容、溫暖,同時是可以合作的對象。

另外,研究也顯示當人很專心的時候,會比較快樂,心情也導致了較好的社交行為。一個2000人的實驗中發現,對正在做自己手邊的工作,同時不會想東想西的人,也就是比較專心的人,比較快樂。

總而言之,自我調節管控能力能夠預測正面的人格,包括:較好的認知、社交、生活技能,同時能增加幸福感,降低侵略性。

 

[什麼能預測管控功能?]

那麼既然管控功能對未來影響那麼大,那回過頭來看甚麼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管控功能?到底什麼可以預測一個孩子的管控功能好壞?

儘管基因有強大影響,但是實驗也證明經驗的影響很大,甚至有一些技能可以強化管控功能,例如:正念冥想等等。

而一個實驗是用電腦訓練孩子,確實經過訓練後孩子的反應等管控能力有提升,但是這樣的訓練出來的能力,是否可以轉移到其他面向是個問題。

另外,一些學校的課程也對管控功能的提升有幫助,例如:PATH。至於蒙特梭利教育,已經清楚顯示出對於孩子的管控能力提升有重大幫助,這在後面章節會討論。

 

電視以及孩子的管控功能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看電視對於專注力會有影響。而特定的節目內容可能要對這個影響負責,但是基於道德問題,不可能讓孩子接受去看暴力色情等電視來做研究,所以有研究是用老鼠來做,結果也確實證明有關連性。

而作者也做了一個實驗,找到一個正反行為都有的卡通進行研究,確實會降低人的管控功能,而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卡通當中的快速動作,將我們前額葉的能量消耗在追蹤這快速動作上面。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卡通當中的幻想性,所有的內容都不是實際上會發生的,例如:穿牆等等,這將在本書第六章討論,有關非真實性對孩童的影響。

所以總結來說,管控功能包含它的多種形式:專注力控制、自我調節等等功能,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有相當重要的影響。而這管控功能是可以透過環境以及提供的input訓練出來的,但同時它也是容易受影響被損害的。

下一段將討論蒙特梭利教育對於提升管控功能的研究。

 

 

(後續章節陸續分享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phia(蘇菲馬麻) 的頭像
    Sophia(蘇菲馬麻)

    蘇菲的世界·哲學諮商媽

    Sophia(蘇菲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