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進行到此書第五章-{興趣之於人類學習}的中段。而第五章的前半段討論到將興趣分為主題興趣(Topic Interests)、和個人興趣(Personal Interests)。並簡述從小小孩到大人,在實驗中證明了興趣對於學習的影響力,以及探討蒙氏有關主題興趣與個人興趣的理念做法。所以上一篇簡述有關蒙氏依照敏感期來協助發展個人興趣的學習,而這一篇將討論有關蒙氏對於主題興趣的做法。
[蒙特梭利教育中的主題興趣(Topic Interest)]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說過:「教育的角色,是藉由外部活動能深刻地誘發孩童的興趣,並激發孩子給出他的所有潛能。」
透過蒙特梭利課程激發興趣
蒙式教育中的主題興趣,並非依靠於不同的老師而是制度化的,下文中將解釋有關課程、環境、及教材,最後是老師如何介入引發興趣。
當在蒙特梭利幼稚園時,老師說的很少,主要聚焦在引導示範孩子操作教具的實踐上。但小學階段則很不一樣,因為蒙式相信,抽象思考及想像力會在6歲時很顯著地發展,所以小學課程是根基在稱為「偉大故事」的五個故事下展開。而這個小學課程的架構基礎,很可能是蒙小最非凡的部分。
首先,在傳統體制內的常規小學,每個主題是分開教授的,有獨立的課本和時間。這可能是根據早期研究認為,頭腦中不同的心智功能,分別負責不同的領域,所以傳統小學分科教學。且升上一個年級就升級一個課程,內容和興趣完全無關,也很少整合。研究顯示很少數的美國老師會做課程整合,即使同樣是數學系列,例如:代數與機率,也都是分開教不會整合。
相反的,蒙式知道興趣來自整合連結,而小學的課程稱為「宇宙教育」也就是透過宇宙教育來顯示所有事物的關聯性。
「宇宙教育」就是一個向孩子展示宇宙中所有一切是如何相關聯,並相互依存的課程。從最小的分子到最大的生物,每一個宇宙中所有單獨的事物都有他的角色,並對整體的和諧提供貢獻。
透過了解這個關係網,孩子了解到他們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份子,也都有各自的角色去貢獻。
這個相互依存性,也讓蒙氏認為應該只由一位老師來教所有科目,這可以使主題有連貫性。在傳統學校中不同老師教不同的科目,每個小時不同的老師講述不同的科目,也毫無邏輯關聯性,這樣無法協助發展去看到相互依存性。
蒙式視人類世界基於五個關鍵重要發展: 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符號溝通語言以及數學記數符號的發展。這五個發展由五個偉大故事來介紹。每年秋季開學就會先講這些故事,每年可由不同的形式介紹,eg:戲劇或者實驗世界大爆炸等等。這五大故事會連貫性的在一年內當中介紹給孩子,這些故事都真的很偉大且令人印象深刻,設計的目的就是提供給孩子一個架構,去展開一年的很多課程,這也符合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先看過架構後,會必較能夠理解事物,比起直接深入進去單一領域去學習,研究顯示先認知有一個架構能幫助吸收資訊。
而這些故事是企圖留給孩子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並不會特別指定有接續的功課,如果孩子的興趣有被點醒,他們自己會萌生出問題去接續研究。
故事中的資訊傳達也不是重點,重點是提供孩子一個架構,以及鼓舞興趣。蒙氏認為孩子需要一個印象、一個概念來敲醒興趣,一旦有興趣,他們之後會自己去學習理解。蒙式強調,老師必須對這些故事感到敬畏與奇妙,並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才能成為孩子渴求發現的榜樣。
第一個偉大故事是宇宙的誕生。通常會說有一個「無手之神」讓世界從無到有,(這代表的是神秘力量而不是任何宗教) ,當有新同學來時,老師會聚集大家團團做成一圈,開始講故事(老師可以依照自己的方法調整實際語句)。這個故事是要激發孩子對宇宙的敬畏,進一步解釋宇宙存在有自然法則eg:重力法則。 老師不會用說的告知法則,而可能是展示一個實驗,讓孩子看到重力or吸引力法則,之後孩子可能會很好奇看到的法則,然後自己會去做實驗並記錄下來。在這個故事中,老師只會引發問題並給予大架構,而因應這些法則而有宇宙的和諧,這會讓孩子們安定,並鼓舞他們想去學習更多的法則。接下來老師可能會說大爆炸的故事,會說宇宙可能是很冷的、很暗的,來幫助孩子去想像宇宙誕生前的樣子,搭配幾個圖表與實驗,老師幫助孩子去實驗這個大爆炸,並了解大爆炸導致的氣體、液體、土地、行星等等,這個課程可能延伸出地理、火山等地進一步研究,也可能是別的重點鼓舞孩子去發展出自己好奇的問題,並自己去藉由教室中的書籍、教具等,乃至於申請外出去找答案。
第二個故事是生命的起源,是探討地球上的生命。這個故事由一個大卷軸來呈現,這個時間軸大約有20尺長、3尺寬,從最早的單細胞生物,一直到很後面一點點的地方人類才出現。孩子們可能會很驚訝,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其實只有一點點歷史。而有的孩子可能會被植物、三葉蟲、蕨類等等不同生命所吸引,教室中可能同時進行很多不同生物的研究。
另外,還有一份是空白的時間軸,可以讓孩子藉由移動式可貼式的動植物去放入時間軸內學習。甚至可以去設計出自己的時間軸。這和傳統常規教育只是被動地記住甚麼時間出現什麼生物很不一樣。蒙式教室中的主動性教育,讓孩子由自己的興趣作為引導來學習。
第三個偉大故事是人類的誕生。這個故事指出人類的特別,在於我們獨特的心智能力,具備愛的能力,以及人類的手,可以設計製造事物。而這些導致我們人類可以去製作滿足我們生存的需求eg:衣服、遮蔽處、以及食物等等。孩子可以去探索在不同文明中,人類如何滿足食衣住這三個基本需求。之後也會討論到另外兩個需求,就是抵禦以及運輸交通的需求。
藉由這些延伸出去,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去研究,孩子們可能會在花園或者去拜訪農場,或者研究農業革命,或者工業化與科技如何改變人類與地球的關係等等議題。因此這個偉大故事,其實會涉及到生物學、歷史、以及文化等多面向的學習。
第四個偉大故事是符號溝通。從古埃及看人類如何透過畫畫來溝通,而畫畫可能會不清楚搞混意思,所以埃及人又發展出第二套系統,是代表聲音的而不是觀念的。另外腓尼基人因為是商人,所以發明了有效的手寫符號,來進行交易。這個故事是由一組圖片,包含符號、插畫來介紹的,孩子聽了這個故事,可能會對其他符號系統產生興趣,包括:埃及象形文字,或中文字。他們也可能會去發展自己的符號系統,也可能誘發對早期語言書寫系統的興趣,例如:拉丁文。
第五個偉大故事是數字的故事。首先介紹早期人類需要計算,所以有多種系統發展,包括:馬雅、蘇美、巴比倫等。有趣的是透過這些故事,會發現很多我們現在的事物是根基於過去,例如:每小時有60分鐘,是因為巴比倫的60 base系統。而中國、羅馬、希臘的數字系統也會介紹給孩子。透過這些故事,再次讓孩子由歷史中知道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奠基於過去的基礎。
這五個偉大故事是給孩子一個核心知識基礎的印象,故事涉及很多圖表,是和其他工作相關聯的,也是開啟之後其他課程的基礎。例如:一個接續課程叫做「幾何是如何得到這個名字的」,在孩子學過角度學基本幾何之後,老師會找幾位程度相當的孩子,對他們講述一個尼羅河氾濫的故事,因為尼羅河早期常常氾濫,超過人民生活的居住線,所以當時有一些人是要專責負責丈量計算這條線,且因為非常重要,這個工作是由法老親自督導。而透過這個故事,孩子們會學到幾何這個字(Geometry) ,是因為兩個字Gaia(or earth)以及metric(measure)合起來而成的字,也就是代表了最早是因為要計算地球、計算土地,計算人類的生活線而來的。而這個故事又再一次顯示,蒙式教育旨在刺激主題興趣,並整合不同的學科。
而儘管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有抽象能力,但是具象學習不管任何年紀,都還是很有幫助,所以講到這個故事,老師也可能會準備一條長繩子,帶領孩子來模擬尼羅河的測量者,實際去計算丈量。這個活動不僅可能激發孩子對幾何的興趣,也可能產生對埃及、尼羅河等歷史的興趣。而較大的孩子甚至可能進一步研究畢達哥拉斯(畢氏定理發明人)、柏拉圖等等。就如同一位蒙式老師說得,他們常常會為孩子的雄心壯志以及可以達到的成就所驚嘆。
而從蒙式在《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書中有關水的討論,也可看出他如何介紹課程給孩子,且可以關聯到很多不同的學科。動物也是常常會被用來引導的,因為孩子多喜歡動物,例如:用海中的魚一年生下的卵的數量,來說超級大的數量,是無法寫出來的數字。同時也鼓勵用顯微鏡去觀察,這些都是小學課程中透過手動、個人經驗、涉入去探究所有世界的關聯性,透過這些課程孩子被激發想像力與好奇心去學習這個世界。
蒙特梭利活動(Montessori Activites )
蒙式教育也透過有趣的活動來引發孩子的興趣,在第二章中已經討論過行動動作了,而這章的重點是有關興趣的部分。
蒙式的目標,就是學習應該是能吸引孩子專心,並導致正常化以及自我發展。所以設計的每個活動,都是以這個為目標來設計的。舉例來說:很小的孩子傾向於對於看到大人所做的活動特別感興趣,例如:打掃、澆花等,所以在幼稚園階段,蒙式教室會提供孩子這些日常生活的活動,讓孩子學會一步步實現成果,且靠自己去完成後而產生滿足感。
較大的孩子也是設計成有趣的活動,例如:文法教育,就會將其表演出來eg:老師會說,輕輕的走路到房間or像重要人物一樣的走路等等方式,讓孩子表演來學習這句話。小學生很喜歡戲劇,透過這些活動可以既有趣又包含學習副詞等。
孩子也可以自己創造他們的文法語句,這些工作很明顯會吸引孩子,孩子們也喜歡自己設計數學題目,自己決定什麼數字加減什麼數字,這些都是透過興趣來學習。
下次繼續分享蒙式教育中有關主題興趣,在環境及教材上的設計等等。
PS:圖:恰巧最近線上課蘇菲上了埃及的故事並畫一個木乃伊面具
(後續章節陸續分享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