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承認我的孤陋寡聞,一直到前幾天看到一位友人的發文,才知道原來台灣有中小學生的中文檢定考。而且按照朋友所寫的意思,這個檢定考似乎是呼應108課綱提升中文素養能力而推動的。
我好奇查了一下,主要看到兩個單位的中文檢定考。一個是全民中檢(CWT) ,就是全民英檢的中文版,對象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社會人士。另外一個就是針對中小學生的中文檢定考試(TCT) ,而且參與規劃的都是重量級的教育者,應該是非常用心的。
但我第一個好奇會是:「誰需要這個檢測? 」如果說全民中檢的對象,可以是作為企業去判斷求職者的中文程度,就像有的企業會要看英文程度一樣,或許這個是有它的明確意義。但針對中小學生不是已經有學測之類的中文考試了嗎?
如果按照官網上面的說明,這個檢定可以作為學測的前測以及預做模擬考、強調由教育現場專業的師資群們的設計、以及可以做為學習歷程檔案。所以可以作為另一個標準可以去判准一位學生的中文程度?或者是提供學生家長們對如何提升中文素養的另一個協助參考。
不過說到閱讀素養或者中文素養,雖然似乎是很熱門的名詞,但其實我並沒有搞懂素養的定義。當然認真去查一定會看到說明,不過如果以我素人家長的純粹直觀就是,阿現在把國文課本改那麼簡單,然後又覺得中文似乎太差了,所以大家要課外補充大量的閱讀。當然我是很贊成課外大量閱讀的,但這個真的會被家庭環境因素影響挺大。
另外,我覺得用測驗的方式,距離真正素養還是有差距的原因是,這種選擇題式的測驗,就會有題庫;有題庫就會有人是只讀題庫。但這樣常常都會是斷章取義,而這樣不了解整段文章的脈絡或者作者撰寫的相關時代背景等等,就不會真的對這些內容有共鳴,那麼又會是考完就忘,就不會是素養的養成。
我個人很喜歡歷史,也覺得很多東西都要站在一個理解當時背景以及流變的立場去看會更清楚,也才會有真實體悟。所以關鍵是真的有辦法用這種方式來教文本嗎? 還是說素養的本質就和考試是不相融的?
不過我想現在就是一個大家都在摸索如何調整的階段吧!
PS:蘇菲畫: 聽說中低年級現在流行一套妖怪系列的書 蘇菲向朋友借了看幾本後決定自己畫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