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蘇菲上蒙小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我對蒙特梭利的涉略不算少,所以沒有太多疑問。但最大的好奇是中文如何教? 因為畢竟蒙特梭利教育是外來的,且中文和拼音文字的義大利文、英文差很多,所以一直有疑問。
也在詢問老師之後,知道了一些概念方法(上一篇文章中剛好也有提到)。但直到最近讀到張大春的《送給孩子的字》才真的覺得漢字如果能這樣學,就真的太棒了。例如:文中提到「國」這個字,其實最早在甲骨文時,是沒有外面的那個框框的,而只有其中的「戈」和「口」代表了一定武力的人民集合。但後來加上了口下面的一橫,代表土地,然後外面的一方圈,代表疆界。這個過程就像是也解釋了社會變遷,還有國家定義的演變,真的很有趣。另外,又如「玉」字,其實最早在甲骨文中是像「丰」字,表示一串玉,後來演變成為像王字。而「王」字最早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站在一橫劃上面,後來變成王字,代表王者通天地人三者。而後來為了區隔王和玉,才將玉多了這一點。我覺得在這樣講給孩子聽的過程中,不僅會讓他們對歷史社會演變等等多了更多認識,更會大大提高他們喜歡上漢字的可能性。但我必須說要有這種國學程度,是真的也太為難老師了。或許只能自己如果有興趣補強提供給孩子。
想當年我學字時都是用抄寫的方式來學習的,很少有去了解更深入的意義與價值,真的很可惜。也是在前年看了楊照的《不一樣的中國史》才體認到中文異於其他拼音語言獨特歷史原因。是因為在商朝時,文字不是要來讓一般人看得懂的,它是用於祭師像天詢問老天爺的神諭的時候使用的,所以最好是一般人看不懂,只能由能通天的祭師來翻譯。而到了周朝時,因為產生了封建制度,君王要和各封建主訂定契約,所以文字演變成為較為方便書寫,以及可以雙方看懂的契約。而以上這樣的起源,已經注定漢字不是因為語言而產生的,不像拼音文字,多數是為了記錄人的語言,所以才用文字捕捉語言、保留語言,語言是根本。但是中文不是這樣,中文的起源就注定了它帶有神聖性,文字才是本質,語言高興你怎麼說,但是寫成文字就不一樣了,是不同層次的事情。如果能有這些理解,在學習上應該會更有趣深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