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分享本書的第六章[Extrinsic Rewards and Motivation]的第一段,主要探討外在的獎勵機制對於學習動機的影響。(上篇文章連結見留言處)接下來這段主要探討外在獎勵還會對認知功能、創造力以及親社會行為(利社會行為)產生的影響。
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ing)
期待獲得獎勵不僅會影響興趣和動機,也會影響我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好壞。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些研究,是有關獎勵對認知功能、藝術創作以及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所重視的人類發展能力,而我們會看到如果沒有獎勵結構這些會發展得更好。
在常規學校通常會有獎勵機制,且似乎也有效果,讓孩子表現得很好,但這是因為孩子為了獲得獎勵,而努力去念書達成。但是研究顯示,如果沒有獎勵他們甚至可以表現得更好。已經有研究顯示當期待有獎勵時,認知功能反而會變差。
一個研究是找了三個學校的五年級學生,讓所有孩子閱讀一篇文章的一個段落。然後問他們是否喜歡、難度如何、是否感受到壓力等問題,之後再閱讀第二段,然後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告知看完會有考試,另一組則是說會像第一次那樣被詢問類似問題。雖然兩組都會問他們記得多少,以及為了測試概念學習,也請他們寫一篇有關主題的文章。然後為了測驗對長期的影響,在經過一周之後,再請他們回答記得多少內容,同時再寫一篇文章。
實驗結果顯示,被告知要考試的那一組,在第一次回答需要硬背的知識時,有較好的記憶與成績。但是過了一周之後,回答記得的知識內容時,成績和另外一組的結果一樣。而有關概念的學習,就是寫出文章的部分,沒有被告知要考試的那一組,呈現結果明顯較好。
所以結果顯示被告知要考試的那一組,在事件學習上有比較好的表現,因為用死記硬背的。但其實經過一周之後,也就忘記了,沒有長期的效果,一但考試結束也就忘了。而另外一組依照自己興趣閱讀學習的,似乎發展更深的概念學習,他們在長期的事實資訊學習記憶上,其實和背考試的那組差不多,但又有更好的概念學習。
另一個研究是針對五六年級學生,請孩子們回答120個問題。而第一組告訴他們之後會有評量成績結果,第二組告訴他們題目會隨著他們回答的好壞改變,第三組沒有額外告知。其實所有的題目都是很容易回答的,也可從回答的內容看出孩子的興趣。而這個研究還有區分深度的概念與表面的知識,研究結果顯示當回答表面知識時,三組是差不多的。但是有關深度概念的部分,第二第三組明顯比第一組好,可見評量成績會影響人對深度概念的學習。
對獎勵的期待還會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實驗是請孩子解答:當你有三個桶子分別為4垮克5垮克以及12垮克,請問要如何精準量出3垮克? 類似這種題目。而其中一組進行到一半時,告知如果全部都答對會有獎勵金。而題目的設計是前面九題都是需要使用三個桶子計算,但是對後一題是只需要兩個桶子,這會需要人突破之前的解題套路,要有創新的解決方法。而實驗結果是前九題兩組人的成績都差不多,但是最後一題,沒有獎勵的那組人明顯的解題速度比較快。所以當需要有創新的解決問題方法時,有獎勵期待反而明顯有負面效果。另外還有幾個實驗是針對區別能力,以及洞察力的研究,也都是顯示沒有獎勵的情況下表現較好。
獎勵似乎會把注意力窄化到只專注於會被獎勵的部分,而影響了其他的學習。在獎勵的情況下,學生只會學習被告知要學習的內容,不會更多了。所以獎勵機制是支持空瓶理論的,因為孩子就學習了,大人所要倒給他被期待應該要學習的內容。但其他歸納、推論等創造性思考力等,都被遞減了。
總而言之,獎勵影響了多種認知工作,從問題解決到區分能力、從概念形成到附帶的學習,獎勵都會干擾這些學習。
藝術能力與創造力(Artistic competence and Creativity)
一些研究被認為是和藝術創造力有關eg:之前提到的下新聞標題以及水桶計算的實驗。而從廣義上說,和創造力有關的工作,其實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是只有一種解決方法,而是涉及使用新方法來做工作。
一個實驗是請小學生看圖寫故事,一組被告知只要答應接下來去做另一個工作,就可以用立可拍去拍兩張照片。另一組其實也用立可拍去拍,但沒有說這是獎勵。這個實驗同時也在兩組中,各有一半的圖片標示工作,一半標示遊戲。結果顯示標示工作或遊戲,對孩子沒有什麼影響。但是認為有獎勵的那組,明顯所寫的故事比較沒有創意。
另一個實驗是請史丹佛的大學生,進行15分鐘的拼貼畫創作,來呈現愚蠢的感覺。其中一組被告知之後會衡量拼貼畫的品質,另一組只有告知會被詢問創作過程的心情。而被告知會衡量拼貼畫的那組,其中一部份沒有被告知評量的標準,另一部分人有告知衡量標準,包括:材料使用、創新點子、形狀、細節、複雜度等等。而最後結果是完全沒有被告知要衡量作品的那組,原創性最好。
當人們知道衡量的標準時就會去符合這些標準,就像是老師告訴孩子們怎樣可以取得好成績,這對於開放式作業eg:寫作、拼畫等,反而會影響他們的獨創性與創造力。
另外一個研究是針對幼稚園孩子們,請他們模擬畫一朵花。一組被告知最後會看他們誰畫的最好,一組則沒有比較。結果也顯示沒有競爭性的那組,畫的較有創造性。
然而有關獎勵機制對於創造力的影響,並還沒有達成沒爭議的普遍意見。一個後設實驗就是想去看獎勵對於創造力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發現當獎勵是直接針對創意的時候,是會有正面影響的。但問題是,當獎勵變成要完成一個創意作品時,或者要在某種可衡量的架構下時,創意就又下降了。總之,在學校普遍使用的那種獎勵機制下,所產生的作品,普遍會比沒有獎勵期待下的作品更沒有創造力。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
另一個獎勵會帶來負面影響的是有關親社會行為或者說對他人友善。親社會行為是無論在學校或者外面都很需要的,也是學校品格教育中,經常被點出來現今學生所缺乏的,以下這段就來討論親社會行為。
一個實驗是針對二到五年級的孩子們,請他們在等待做實驗的時間,可以幫助一些需要醫療照顧孩童,進行色紙的排序。其中一組被告知,如果幫忙做的話之後會給玩具。另一組則沒有說。然後過了一陣子之後,又有需要等待的情況發生,而這次等待時間除了可以幫忙色紙排序之外,也可以做別的事情,例如:看漫畫書。這個實驗同時也加入了媽媽的反饋,去了解這些孩子在家是否有用獎勵機制。
結果顯示在第一次有被獎勵的孩子,在第二次還願意去幫助的機率大幅降低。這也顯示了獎勵會影響動機。而有趣的是,實驗也發現在家沒有採用獎勵辦法的孩子們,在實驗中被獎勵影響的幅度較小,其中有85%的孩子會願意幫助別人,而反之,則有較差的親社會行為。
另一個實驗是針對20個月大的孩子,實驗者假裝手握的筆掉下去,但沒辦法去接住。而在練習階段,一組孩子當幫忙接住筆後,實驗者提供給他玩具獎勵。第二組則是口頭讚美,第三組則什麼都沒說。而練習階段會持續進行直到孩子幫忙接住五次,然後開始進行正式的九次實驗期間,就沒有再提供任何回饋。實驗發現,當練習階段什麼也沒有說的那一組,有高達89%會繼續幫忙。第二組是81%。但練習階段有拿到獎品的孩子,在正式時只有53%的比例繼續幫忙。可見對於親社會行為的獎勵,很明顯在當獎勵移除時,會降低此行為的意願。
另一個針對較大孩子的實驗也有類似結果。針對一群四歲孩子進行一個月的研究,發現當媽媽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反應出誇獎或者簡單的說謝謝,或者完全沒有反應。會發現媽媽越沒有反應的孩子,會越持續進行親社會行為。
接受獎勵也會影響人們對於自己親社會行為的觀點,當孩子們因為進行慈善行為而被獎勵時,會自我感覺有較少的利他行為。而我們相信人們的行為是基於自我的認知基礎,則當獎勵會影響一個人對利他行為的自我認知時,那麼就會影響了他長期的利他行為。
其他有關獎勵與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是有關教室內的環境的。主要針對八到十歲的孩子,在學校是合作互助、或者競爭性的、或者個人學習型的環境來研究。而成績是和競爭性相關的,成績似乎會影響親社會行為,因為教室中有比較的氛圍。或許這也是蒙特梭利的孩子一般會給人比較和善的感覺,因為沒有成績同學之間的比較性會降到最低。雖然小學階段的孩子就是愛比較,但是成績似乎會加劇這個狀況,有關成績的影響將於下段討論。
(以上書籍的閱讀內容 如果本人理解上有所偏差 也請先進指教)
PS: 使用蘇菲製作的書籤來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