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傳了一篇文章,在講解什麼是新課綱下的素養題目。因為要符合真實世界的情境與問題,所以題目會很長,例如:數學以前可能是2+3,現在就會變成:小明去超市買了2個蘋果和3個橘子,一共買了幾顆水果?之類的。因為要有情境,所以會變成題目落落長,這也引發很多家長的討論。
當然目前蘇菲念蒙小是沒有考試這個問題,所以我沒有相關實際經驗,但如果根據文章以及朋友們的討論,我確實覺得有點奇怪,融入情境這樣就會比較有素養嗎?
我個人認為有兩點奇怪的地方:
首先:如果是題目不需要長,但可以促進孩子去思考申論,這樣不是比較能看出素養嗎?現在是倒過來,題目很長但是答案還是選擇題。在追求公平打成績的情況下,允許孩子自由發揮的申論思考題目的程度不高,還是一樣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方式,對於素養的提升,重點變成是閱讀的速度? 且如果按照蒙特梭利博士的理論,儘管題目是融入了生活情境,但一樣還是平面的閱讀,這和能實際觸摸到、感覺到的情境,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二點:蘇菲學校還是有拿課綱的課本作為輔助,不是主要上課的內容,但還是會參考,因此我有看到國語課本。我必須說,我覺得裡面的文章真的有點太簡單的感覺,不像是如果同樣三年級,我看外國小孩可以看的英文書的字數已經相當驚人。當然或許拼音文字和我們不太一樣,中文是比較難。但是我覺得還是看要如何接觸,最近因為蘇菲愛上紅樓夢的故事,家裡已經兩個版本了,還又去圖書館借了一個版本。剛好圖書館借到的版本,可能是比較舊的關係,所以即使同樣是兒童版本,但我在和她一起閱讀的時候,覺得其中的文字力強太多了。而碰到比較難的文句只要講解一下,其實孩子也是都懂得。
這讓我在思考,其實不用侷限覺得孩子還小,如果有興趣她也可以閱讀較難的文句,而這種文字能力不就是素養嗎?
但是現在用比較白話的文句,然後需要講很長,感覺似乎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PS:蘇菲畫:紅樓夢系列